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在回答“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關鍵命題時,我們黨形成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連接問題與答案的橋梁就是,“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以百姓心為心”。這既是初心,也是恒心。
此次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既是加強理論武裝、推進偉大工程、踐行根本宗旨、實現歷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也是時間的呼喚和使命的要求、歷史的呼喚和發展的要求、時代的呼喚和時事的要求,可謂正當其時、意義深遠。
“兩個70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主題教育就是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就是要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時候宣示下一個70年,我們將高舉革命的旗幟,繼往開來,重整行裝再出發。
在“兩個70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開展主題教育,是時間的呼喚,也是使命的要求。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以“初心”擦亮政治底色,以“使命”點燃政治激情,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和挑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和輝煌,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下一個70年,特別是未來30年,我們要以“不忘初心”夯實政治意志、以“牢記使命”強化政治擔當,在新的長征路上重整行裝再出發、重振精神再奮進,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解放70年來的成就斐然。70年來,上海的GDP從36.7億元躍升為3.27萬多億元,增長了890倍;人均GDP從80美元增至逾2萬美元,增長了250倍;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萬元;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3.63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人均綠化面積從0.132平方米提高到8.2平方米,增加了61倍。形象的說法是,從原來的一雙鞋到一張報,再到一張桌、一張床,再到目前的一間房。
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也是初心的始發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上海既充滿機遇又充滿挑戰;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任務更加艱巨,使命更加光榮。為此,上海市委主要領導提出了“初心四問”,涉及干部精神狀態、改革開放排頭兵、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老百姓美好生活等。這不僅是初心使命的基本問題,也是需要加以解決的重點問題。
歷史交匯期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在這樣一個歷史交匯期開展主題教育,是歷史的呼喚,也是發展的要求。歷史交匯期往往是問題多發期、矛盾凸顯期、任務艱巨期、認識多元期。我們既要立足于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任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又要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統籌謀劃新的“兩步走”戰略目標、任務和措施,形成完整統一、前后銜接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一張藍圖繪到底。
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根本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而共同奮斗。本質上,用黨的創新理論來武裝全黨,就是用黨的初心使命武裝全黨,在擦亮“初心”中明辨方向,在宣示“使命”中啟迪未來。
在歷史交匯期,上海要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創造新的傳奇。為此,上海市委明確提出“三個下功夫”——在理論學習上下功夫,在擔當作為上下功夫,在為民服務上下功夫。說到底,就是要通過主題教育,在理論學習上勇當排頭兵、先行者,努力把上海打造成為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鎮;在擔當作為上體現新狀態、精氣神,全力實施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和五個方面的工作要求;在為民服務上彰顯新要求、大情懷,竭力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群眾有扎扎實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兩個大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在“兩個大局”時代背景下開展主題教育,不僅是時代的呼喚,而且是時事的要求。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開放風氣之先,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我們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品格。這種品格也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精神力量。
建設“五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為此,上海提出了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兩個面向”,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兩個高”,以及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的“兩個最”的發展思路。
這一發展思路,說到底就是要讓上海這座城市“更像上海”“更是上海”“更能上海”“更高上海”,體現強黨、強國、強市、強民的發展真諦。為此,我們要善于求新、積極求特、勇于求先、大膽求解。其中蘊含的敢于揚棄自己、打造獨特優勢、努力搶占先機、勇解“無解之解”的內涵,與其說是推進發展的工作方法,毋寧說是投入事業的精神狀態。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