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自身建設史,是我們黨全部經驗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有信仰、有力量,有勇氣、有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把黨的歷史形象地比喻為“教科書”“營養劑”,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重視和善于從黨的歷史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智慧和開拓前進的力量,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結合主題教育,從近代中國170多年的歷史、從中國共產黨98年的歷史、從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從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維度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學習好“必修課”、運用好“教科書”、補充好“營養劑”,有利于廣大黨員干部正確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有利于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要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堅定道路自信。
近代以來,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進和發展方向,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探索,進行了兩次革命、干了三件歷史性大事、實現了兩次飛躍,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學習感悟這些成就,有利于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共產黨歷史地位與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進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心,增強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要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堅定理論自信。
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所在。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屬性。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準確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方位、時代新變化、發展新要求,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深化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通過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會更加珍惜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取得的這些寶貴理論成果,更好地運用這些理論成果指導實踐和工作。
三要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堅定制度自信。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積極發揮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集中力量辦大事等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礎上,我們不僅在較短時間內恢復了國民經濟,而且迅速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現代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從溫飽向全面小康邁進。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
通過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我們要在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四要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98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錘煉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例如,勇擔歷史使命、深入工農群眾、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的作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評、艱苦奮斗的作風,等等。
同時,還形成了以堅定信念、救國救民、敢于斗爭、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艱苦奮斗、嚴守紀律等為基本內容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形成了以建設國家、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等為基本內容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等建設精神,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敢闖新路、開拓創新為基本內容的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等新的時代精神。
這些精神和作風是我們黨奪取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對實現偉大夢想及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學習弘揚這些優良傳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踐行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要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與“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主題教育總要求結合起來,科學把握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全面、客觀、歷史、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