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產教融合:從概念改革到行動實施

    謝笑珍2019年08月13日08:2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產教融合:從概念改革到行動實施

    【思想匯】

    編者按

    近年來,產教融合已作為熱詞而被大眾熟知,是政府、高校、產業界等各方致力于推進的工作重心之一,國家為此連續出臺一系列綱領性文件推進產教融合改革,7月24日中央深改委又審議通過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舉措。當前,在政府、高校、企業等各方合力推動下,產教融合已初見成效,但在全球科技競爭與中美經貿摩擦的大背景下,產教融合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使命。對于產教融合而言,避免陷入概念改革,找到實施路徑,腳踏實地地從概念改革走向行動實施,才能完成其被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

    產教融合的歷史使命在持續演進

    2015年以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連續出臺,期望通過持續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改革,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有機融合,解決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高等教育系統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并最終推進整個教育體系、人才培養鏈條和產業體系圍繞技術變革而實現創新、融通和共享,轉變教育和產業的發展模式,推進產業系統與高等教育系統的系統性變革。

    在政府、高校、企業等各方合力推動下,產教融合已初見成效。但是,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外延以及承載的歷史使命在持續演進,在全球科技競爭與中美經貿摩擦的大背景下,產教融合的內涵、外延與使命一再被重新審視,并被賦予新的內容。

    初期的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緊密對接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布局,解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滯后于新產業技術變革這一緊迫的現實問題,服務“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等等;當前轉型升級到中級階段的產教融合,是區域產業集群與學科集群融合,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與區域經濟社會同步發展;而到了高級階段,產教融合應上升為以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為重點的整個教育體系與整個產業系統發展方式的變革,是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教育改革和人才開發整體制度設計,是國家整個產業系統與整個教育系統融合,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不斷演進中,產教融合被賦予多重新的歷史使命:既是推動高等教育創新引領大國崛起,確立創新驅動的新產業經濟發展方式,又是“人口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的新經濟發展模式,還是中國主動應對未來全球戰略競爭、中美綜合國力之爭與發揮全球影響力、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基鋪路的關鍵力量。

    因此,當前產教融合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是推動產教融合從發展理念向制度供給落地,完成從概念改革到概念實現,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初期階段,進入轉型升級、再深化的行動實施階段,實現其承載的使命。

    由概念到行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推動產教融合從概念改革進入轉型升級的行動實施階段,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推動產教系統性融合的整體機制設計不完善:對產教“兩張皮”的問題缺乏整體性、系統性機制設計與應對舉措。

    二是對產教融合形式存在認知誤區:在實踐中,各方主體對產教融合的認知仍然停留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初級階段,并據此制定產教融合方案,這樣的產教融合局限于點對點的融合,即一個項目對接項目、一個學校對接一個或幾個企業、一個學科對接與之關聯的行業的這類融合形式,難以統籌建立置于經濟帶與產業帶框架中的產教融合形式,產教融合的實效性有限。

    三是產教融合項目實施存在一系列實踐性困境:人財物落實不到位;產業需求不明確;人才培養、科技研發中的學科導向思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產學研協同契合度不足;產教融合實施內容與達成目標存在落差。

    四是高校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的封閉式辦學模式使得高校對產業技術創新的需求不敏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產業界的創新需求;更不知道如何把產業界創新需求轉化成推動高校在科技研發、學科體系建設、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改革的內容與動力。

    推動行動實施的路徑

    一是國家從整體上系統性地設計國家整個產業系統與整個教育系統融合的機制。

    國家可以從整體上設計“學術型二元制教育體系”,以及“學徒制二元教育體系”,從國家層面使整個教育系統與整個產業系統實現一體化融合,形成以產業技術變革需求為導向的一體化的科技研發與轉化機制、協同育人機制。“學術型二元教育體系”與“學徒制二元教育體系”能夠整合高等教育界的學術訓練優勢與產業界的實戰技能培訓優勢,使產教融合的理念進入實踐運行階段。同時,建立“跨校企合作教育與培訓中心”相關制度以及組織體系,使其作為產教融合的組織載體,聯通產與教,使產教融合實體化、常態化、規范化,并承擔能力培養中心、技術轉移中心、事務服務中心等職能。

    二是發揮中國體制的建制化優勢,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的整體框架。

    可以將產教融合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及產業經濟發展戰略框架之中,使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在具體運行機制層面,由政府主導或引導,以高校與企業為主體,把政府各職能部門、行業、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等機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要素集成創新的產業體系。

    三是構建區域產業集群與學科集群融合機制,形成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與區域互融共生。

    我國正致力于推進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各類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于區域整體發展戰略,規劃產業集群與學科集群深度融合,形成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與區域互融共生,以此增強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這既是創新驅動的產業技術經濟發展的普遍趨勢,也是高等教育創新與區域互動發展的新趨勢。

    在區域規劃層面,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制定區域發展規劃中,明確產教融合要求,統籌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產業結構,同步規劃產教融合發展政策與措施、支持方式、實現途徑和重大項目,將產教融合納入區域發展整體規劃框架中,促進高等教育融入區域創新體系,發揮“雙一流大學”對區域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在實施層面,圍繞區域產業集群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戰略性產業技術發展需求、關聯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研究等維度,設計區域產業集群與區域學科集群集成創新的機制,形成區域產教集群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四是構建產教融合創新的融資機制。

    科技金融資本作為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與科技研究的催化劑與活性酶,在實踐中,能夠化解產教“兩張皮”難以融合的實踐困境。因此,需構建(教育)科技研究—科技金融資本—產業技術創新的融資機制?萍冀鹑诘暮诵氖姑菫楫a教協同育人、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產業技術轉型升級與價值鏈再造提供可持續的融資機制,這是一種推動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需完善科技創新融資制度與舉措,保障相關方主體的權益,使教育(科技)-科技金融-產業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深化產教融合,實現轉型升級。

    五是構建產教融合的教育政策以及“項目制”財政兩種激勵機制,激勵高校變革發展戰略,構建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集群。

    當前新科技、新產業以及新經濟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是面向未來科技開展基礎研究與前沿產業技術研究,面向未來布局專業,培養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建立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也是產教融合轉型升級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即要求高校及時把握科技與產業技術需求,并提前布局。

    上述兩種激勵機制,一方面可激勵高校把科技研發與產業需求作為學科專業設置和優化調整的首要準則,優先建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契合的學科專業體系,主動適應和引領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并據此變革高校內部的運行機制與學術治理組織結構;另一方面,可激勵高校應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及新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根據自身傳統優勢學科,組建優勢學科集群,優先建設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發設計、數字創意、現代交通運輸、高效物流、融資租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集群,以及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事關國家戰略、國家安全的學科專業建設。

    在實施中,綜合性高校應立足于催生新技術和孕育新產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工科優勢高校應立足于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地方高校應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支撐作用。

    六是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政策與人才政策,推動企業創辦產教融合型研究院或產教融合型大學或制造業創新中心。

    產業界蘊含巨大的潛能,需通過設計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政策與人才政策,充分激活產業界的主體作用,發揮產業界在前沿技術研發以及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資源優勢,推動企業創辦產教融合型研究院或產教融合型大學或制造業創新中心,以企業為主體打造另一條“基礎研究鏈-技術創新鏈-產業鏈”科技創新路徑。在實施中,針對當前新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緊迫性,那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掌握核心產業技術、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主動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發展潛力大、社會貢獻突出的龍頭企業可以優先。

    七是建立產教趨同化的人才評價與共享流通機制,以及跨領域交互任職的兼容機制。

    通過制度設計,建立產教趨同化的人才評價與配套支撐體系,以及跨領域交互任職的兼容機制,推進各類人才的互認互通與便捷流通,包括人才評定標準體系與互認制度、薪酬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稅收機制等趨同化,激勵人才快速、自由、便捷地共享流通,釋放“人才紅利”,化解產教領域人才難以深度融合的困境。

    (作者:謝笑珍,系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為華南理工大學中央高?蒲袠I務費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2018PYO9〕階段性成果)

    (責編:孫爽、艾雯)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国产精品自产拍2021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2022国产精品不卡a|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91麻豆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2021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 三级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青娱乐2017年精品视频在线|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看| 精品久久久久不卡无毒| 欧美黑人巨大精品videos|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re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