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育時代新人中的戰略地位,并要求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努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守正出新。近年來,廣東藥科大學構建“黨建引領”“先鋒示范”“師生互動”“文化浸潤”“實踐升華”的大思政格局,全力打造“學生滿意、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金課”,在推進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中頗有建樹。
黨建引領有高度
廣東藥科大學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發展,提出“政治建院、教學立院、人才興院、科研強院”的建設思路,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領航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提升工程”“黨組織建設固本強基工程”四大工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清晰的頂層設計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嚴格落實上好“思政第一課”的制度,形成“集體備課、示范上課、聽課評課”的常態機制。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引領的高質量“思政第一課”贏得學生真心喜愛,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工程和靚麗名片,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書育人有溫度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要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的修養素質。廣東藥科大學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力度和關懷學生發展的人文溫度結合起來,注重以過硬的政治素質、深厚的學養和高尚的人格鑄魂弘道、潤心化人。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學院一直倡導“愛崗敬業、愛生如子、愛院如家”的院風,堅持以堅定的信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思想的魅力引領學生終身受益的課堂,以無私的愛心引導學生走好人生之路,打造有溫度、有情懷的思政課,涌現出了一批深受學生愛戴的優秀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把“人才興院”擺在優先地位,積極實施“青年教師提升工程”“教師職稱晉升工程”“教學名師培養工程”“教學科研創新工程”“學術文庫建設工程”“學院文化提升工程”等,一批中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師生互動有深度
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原則,但實踐躬行卻不容易。廣東藥科大學圍繞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提高教學實效的目標,探索出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的實踐模式:其一,以體驗式教學解決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全面推進團體心理輔導教學、教學微課視頻制作、經典原著閱讀分享、網上紅色教育基地考察和網絡教學改革,成為影響學生人生選擇、指引職業發展的“金課”。其二,以網絡互動解決參與面不廣的問題。青年教師們大膽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探索,讓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了“抬頭的利器”,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其三,以互動式教學解決師生相互疏離的問題。引入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課堂辯論賽等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與表達,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使教學內容入眼、入腦、入心。其四,以實踐教學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探索課內實踐、網絡實踐和社會實踐有機融合的機制,探索與學生處、團委的大學生實踐活動無縫對接,形成教學特色。其五,以團隊化解決教學創新的可持續問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建設為抓手,抓好教學改革的集體攻關和團隊合作。
文化浸潤有厚度
作為塑造學生高尚靈魂的關鍵課程,注重以文化人是思政課的應有之義,深厚的文化底蘊會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作為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醫藥人文素質培育同向而行、密不可分。努力推進思政課與醫藥人文素質培育的深度融合,營造濃厚的醫藥文化氛圍,成為廣東藥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亮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下設醫藥人文研究中心,在工作機制上保證了二者的統籌謀劃。在思政課中融入“藥學中西、醫道濟世”的校訓和“勵志篤行、融通日新”的校風,適當融入醫藥衛生的內容與案例,開設醫藥人文類選修課和系列講座,融合文化浸潤(“藥德堂”建設)、儀式教育(醫學生宣誓儀式)、實踐育人(針灸服務隊)等多種教育方式,注重在扎根基層、呵護健康的服務活動中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品格,培養學生的濟世情懷和服務精神。一直以來,廣東藥科大學畢業生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優良品質得到用人單位的交口稱贊;針灸協會等學生社團幾十年如一日志愿服務基層民眾,他們的志愿精神、持久恒心得到團中央的高度肯定。
實踐升華有力度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的重要方法,也是改革創新的難點問題。廣東藥科大學較早在全國高校中獨立設置“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以必修課形式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課內實踐教學、網絡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破解了理論與實踐對接不力的難題,廣大學生也從實踐教學課、團體心理輔導、十大實踐工程等實踐教學改革中獲益。
(作者系廣東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