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與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既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初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共產黨牢記“使命”的時代擔當。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初心”,在認同、遵循和擔當中增進文化自覺,在傳承、借鑒和創新中堅定文化自信,從而更好地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為全球治理和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5000年悠久歷史文明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魂脈”之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喪失了根脈、丟掉了靈魂,就無法立足于世,更何談發展壯大。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象征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理念、人文關懷、道德規范,是國人的精神靈魂內核。其三,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底蘊厚重,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豐厚精神滋養和文化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歷史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根基命脈,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智慧滋養,為實現“初心”厚植了中華底色。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來源。首先,革命實踐孕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精神為內核和價值取向的先進文化,是支撐黨和人民不畏艱險、頑強拼搏、抵御外侮,贏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精神脊梁。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共產黨人的獨特優勢和寶貴財富,共同構成了黨領導人民在腥風血雨的革命戰爭年代戰勝敵人、奪取政權的強大精神力量。其次,人民群眾是革命實踐的主體,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人民群眾所創造形成的先進文化,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最廣泛人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創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實踐證明,革命文化積淀著共產黨人忠誠可靠、勇于擔當、團結協作、甘于奉獻的優良精神品質和高尚道德情操,為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為實現“初心”厚植了紅色基因。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靈魂導引。首先,思想價值觀念是文化的靈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主旋律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其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文化思潮中居于主流地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豐富、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代表著新時代的文化發展潮流,在多元化的思想價值觀和社會思潮中居于主導地位。其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黨和國家發展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導引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中國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昂首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可以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思想基礎和方向導引,為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奠定了根本的價值認同,為實現“初心”標明了時代特色。
二、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對“初心”的時代擔當
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初心”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不忘初心,“心”存著文化自信的力量。這種“初心”源自中華文化的千年積淀,中國人民始終辛勤勞作、刻苦奮進,產生了以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多位世界聞名的思想巨匠,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對人類文明進程影響巨大的眾多科技成果,創作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等偉大文藝作品,建設了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等恢弘壯闊的偉大工程;這種“初心”源自民族精神的千年傳承,中國人民始終心懷夢想、不懈追求,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初心”源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導引,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才有方向引領。
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歷史表明,只有樹立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一個民族孜孜以求的復興夢想才擁有靈魂。不忘初心懷揣民族復興之夢,文化自信則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是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力量。“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并非依靠窮兵黷武或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和影響力;“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才是中華文化的生存稟賦。正是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才使得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才使得中華文明綿延至今。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民族的復興既需要強大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精神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自強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初心”的強大精神支撐。
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馬克思認為,文化是影響制度變革的深層次因素。因此,文化在制度文明建設過程中起基礎性作用。中國作為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化大國、文明強國,其“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東方治道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與中國哲學思想,也有與之相匹配的、值得當代借鑒的系列傳統制度觀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中國文化為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國際關系新范式的建構貢獻了中國智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理念正逐步成為應對人類生態危機的共識;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動上,“立己達人”思想為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基本準則;而對于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中華傳統文化“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思想,更是成為新時代處理國際關系必不可少的珍貴理念。近現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與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融合創新過程中,形成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優秀文化成果,進一步為當代中國社會制度的探索、人類社會文明制度的選擇以及全球治理的道路追尋提供了獨特的中國方案、貢獻了豐富的中國智慧,體現了當代中國的自信。
三、厚植文化自信于中華沃土
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要以增強文化自覺為主要著力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認同自身文化理念和文化價值,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和創新創造的活力。相反,拋棄或背叛自身的民族文化,則會與自身的發展目標背道而馳。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并稱的第四個“自信”,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增強文化自覺,首先要深刻認識文化在引領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其次,要深刻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充分認識文化發展同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之間的關系,在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之上,不斷提高人民文化素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活力,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提供精神動力。
堅持理性審視自身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并非“妄自尊大”,而是對自身文化保有尊敬和熱愛、對其發展充滿信心。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抵御文化上的“歷史虛無主義”,理性審視、科學看待自身文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秉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深入挖掘和提煉自身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使之成為涵養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包容、借鑒、吸收優良外來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民族,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其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重要表現。傳承5000年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是在堅守本源的基礎上以非凡的自信包容、借鑒并不斷吸收優良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保持活力、實現永續發展的。以積極學習借鑒的態度來推進文化開放,吸納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使優良外來文化為我所用,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文化,進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成果,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交流。
推動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不僅源于輝煌的歷史,更來自光明的發展前景和蓬勃的生機。因此,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堅定新時代文化自信,必須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首先,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獨特精神內核和自身延續風格的完整文化體系,是我們國家、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一旦丟掉,也就割斷了文化延續的精神命脈。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要自覺肩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其次,要堅持在繼承中實現創新發展。任何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時空條件的影響,受到當時的經濟狀況、認知水平、地域特點、社會制度的制約,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協調適應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過時或糟粕的東西。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結合新的實踐要求和時代特征進行辯證取舍,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摒除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要“照著”講下去,而是要在繼承和創新中“接著”講下去,對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對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予以保留并賦予其新的時代表征和現代形式,增強其影響力、提升其感召力、激活其生命力。
(作者系《紅旗文稿》雜志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