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既可以形成經濟共同體,又可以形成文化共同體。如今,粵港澳文化合作伴隨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的建設步伐,不斷豐富內涵,完善路徑,尋求最大公約數,共繪文化同心圓,助力灣區城市群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和制度創新進入新時代。
加強社會深度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民心相親、民俗相近、文化同源,11座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由來已久。具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指灣區內各相關地方政府、企業和公民個體等不同主體以灣區社會群體的共同利益和文化記憶為基礎,在各相關城市之間進行文化身份認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及文化要素的價值開發。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的主要目標是共同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打造三地共有的文化品牌,提升灣區文化軟實力,從而推動形成三地文化優勢互補、資源有效配置、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跨區域發展新格局。
自2002年舉辦第一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以來,粵港澳三地在政府引導下,在演藝、文化資訊、文博、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緊密合作,使三地互補性的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セ莼ダ奈幕献饔欣诖龠M大灣區居民形成共同的文化觀念和精神追求,加強社會深度融合;有利于創造良好的政治、社會環境和健康的經濟、商業環境;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產品集結優勢,向海外市場進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文化合作將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物理和空間上的聯通和整合,促進人才、技術和資本等要素的聚集,而且能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制度上的深度融合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而有助于實現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目標。
推動區域合作邁向深入
文化合作是經濟合作的先導。世界歷史發展軌跡表明,世界文化中心的轉移通常伴隨著甚至超前于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因此,我們需要樹立文化適度超前發展的理念。具體到粵港澳大灣區語境中,經濟指標是大灣區發展水平的顯性指標,而文化競爭力是其可持續發展潛能的內核。
文化合作是建設“人文灣區”和“科技灣區”的重要路徑。當前,文化正日漸成為社會和諧、經濟繁榮的考量指標,并滲透到國家的政策制定與戰略實施之中。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經濟相連、民心相通的人文灣區和科技灣區。2019年7月,廣東省印發《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作出了周密的戰略部署,以確保文化合作成為建設人文灣區和科技灣區的重要路徑和不竭動力。
文化合作是制度創新的內在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在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基礎、競爭格局等多方面均存在非均衡性限制,相關各城市的制度設計存在諸多政策縫隙和制度障礙。這就需要我們創造性地在文化合作過程中推動實現制度的規范化和功能化,真正使大灣區制度創新有實效、見實惠、得民心。
文化合作從局部走向全局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同源。文化的同根同源為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之間的文化合作奠定了獨一無二的基礎。粵港澳大灣區自古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是一個整體,具有高度的文化接近性。它們同屬珠江三角洲文化圈,承襲著作為中華文化支系的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并在大部分歷史時期內處于統一的文化體系之中,經歷了同樣的起源、變異、融合與演替過程,呈現出相似的文化特征,從而為彼此之間的文化合作提供了天然優勢?梢哉f,共同的歷史文脈和文化秉賦奠定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接近性的基礎,開放包容、開拓創新的嶺南文化品格為粵港澳大灣區進行跨地域文化合作和制度創新提供了文化源泉。
資源共享。大灣區各城市的異質性文化資源為彼此間文化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對話空間。大灣區內城市多元化的文化資源和差異化的空間優勢為文化合作提供了諸多可能性。
需求互補。近年來,隨著廣東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快速發展,內地龐大的文化市場、旺盛的文化需求、強勁的文化消費、蓬勃的文化新業態、加速向文化產業集聚的社會資本,都極大地承接了港澳的文化存量。而港澳地區在知識產權保護、文化治理機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市場拓展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則較好地滿足了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文化增量需求,推動了區域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創新。
交通便利。在大灣區地域空間組織系統中,一體化的大灣區公共交通設施既是文化合作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目前,大灣區跨城交通正在逐步優化,港人赴深置業、就業、創業早已不再新鮮,深圳人赴港購物、休閑、學習亦成常態。港珠澳大橋串聯起了珠江口東西岸城市的路面交通。正在建設中的深惠城軌、深中通道推進了深圳與惠州、中山等城市在經濟和文化上的進一步融合。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逐步落實和實質性推進,大灣區文化合作正從局部走向全局、從戰術合作走向戰略合作、從功能性合作走向制度性合作。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GD18XYS38)、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135B0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