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為一項硬任務,明確要求到2020年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從前一段時間中央紀委連續公開曝光的扶貧脫貧領域的問題看,一些地方基礎信息收集不扎實,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資金使用管理不規范,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現象時有發生。這既有作風上的問題,也有方法上的問題,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信息獲取的手段上不適應“精準”要求。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必須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這就要求有精準的數據作支撐。缺乏數據支撐的傳統扶貧模式,往往存在貧困戶識別難、扶貧工作運轉慢、扶貧資源消耗多、脫貧過程監督難等問題。而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扶貧脫貧工作,由于動態掌握了扶貧對象的準確信息,有助于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實現扶貧脫貧精準化。當前提高脫貧質量,需要在“精準”上下足功夫,運用大數據進行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監督,在精準脫貧道路上攻堅克難。
變“面上掌握”為“精準到人”,力求做到精準識別!霸诜鲐毜穆飞,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傳統扶貧模式對貧困戶的識別,主要依賴于基層政府對人工數據的采集及抽樣調查。由于這種識別方式受人力、財力、物力等因素限制,對于貧困人口信息的收集、整理屬于粗放式的,所獲信息會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而數據化的貧困戶識別方法,可以改善原先依靠樣本數據分析的不足,有效避免貧困戶數據的隱瞞、漏報、造假等情況。扶貧主管部門在對住戶的家庭狀況如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住房條件、身體狀況、子女教育等方面情況的數據進行精確分析,從中甄別出真實的貧困戶。在此基礎上,經過信息復核后,在數據庫中建檔立卡,并及時修改變動數據,將提高扶貧脫貧的精準度和實效性。
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力求做到精準施策。脫貧攻堅是當前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需要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交通扶貧、水利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等共同發力。要想形成這種全社會扶貧合力,就需要統籌各領域的脫貧政策。要使脫貧政策發揮最大效應,需要一線扶貧主管部門考量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只有下一番“繡花”功夫,才能讓扶貧對象與脫貧政策充分結合。精準脫貧在具體工作中做到“定對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責任、定目標”,這既要求深入扶貧工作一線,看細節、聽真話、察實情,準確掌握脫貧攻堅第一手情況;又要求通過大數據平臺加強脫貧監測,全面掌握相關脫貧政策和貧困戶動態脫貧進度。只有這樣,才能瞄準貧困的“病源”,有的放矢、精準施策,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變“事后監督”為“實時監督”,力求做到精準監督。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需要通過精準問責問效,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為此,就要充分發揮縣級紀檢監察機關一線監督執紀問責職能。在此基礎上,總結推廣各地精準監督的實踐經驗,運用大數據著力解決扶貧脫貧領域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工作作風不扎實、考核評估不嚴格等突出問題。具體做法:一是建立“陽光扶貧”大數據監管系統,采取事前預防、事中監督、事后檢查等方式,使監督工作深入到扶貧項目和資金使用的各個環節,形成職責明確、運作規范、監管嚴格、責任可究的扶貧項目和資金監管機制。二是運用好“人監”與“技監”兩種方式,紀檢監察干部要深入第一線督查扶貧工作。這樣可以根據動態數據監督扶貧政策的落實,建立全覆蓋網格化信息化監督機制,以精準監督促精準扶貧。三是借助大數據平臺緊盯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對出現扶貧腐敗和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處理,從而發揮監督的預警功能,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
運用大數據實現精準脫貧,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數據的開放與安全。數據庫具有開放共享的特性,在扶貧脫貧數據的獲取和使用中,給住戶、貧困戶涉及個人隱私信息以及政府相關保密信息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這就需要用法治方式確保在數據開放共享中這部分數據不流失、不被濫用。
數據技術的普及與提高。大數據在為扶貧脫貧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對操作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對脫貧工作者的技術培訓力度,使之熟練掌握大數據應用方法;另一方面要建設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為數據開發和應用提供過硬的技術支撐。
考核評估的線上與線下。判斷脫貧工作的實際成效固然重要,但頻繁的考核評估會扭曲農村基層工作。這就需要運用大數據替代傳統方法進行考核評估。對于貧困人口識別和退出準確率、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等評估指標,單純依靠大數據評估難以精準化,還要結合第三方的實地考察和驗證,才能做到精準評估。
(作者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