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用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實際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同樣具備這樣的理論品格。其中,人民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鮮明的理論品格!安煌跣、牢記使命”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人民性這一理論品格的最直接表達。
始終同人民群眾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人民性貫穿黨的全部工作中。
人民性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社會歷史觀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如何認識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性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一種科學理論,只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價值追求,就站在人類道義的制高點上,就能成為共產黨人的思想旗幟和精神支柱。
人民性深化了對唯物史觀的科學認識。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人們為了所謂“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人民性揭示人民是生產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歷史活動是群眾性活動,如果沒有人民的歷史活動,社會就不能生存和發展。一種科學理論只有堅持和深化對唯物史觀的認識,才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理論基礎。
人民性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實踐。人民性科學揭示了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辯證關系。如何認識和處理這四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關系馬克思主義政黨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生死存亡。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被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列寧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起碼的常識。但是蘇聯和東歐國家共產黨在這個問題上都犯了顛覆性錯誤,顛倒了領袖與人民之間的關系。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善于經常同群眾保持真正的聯系,也要造就有經驗、有極高威信的黨的領袖。承認領袖的作用并不否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相反,是在承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前提下肯定人民領袖的作用。任何把承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和肯定人民領袖作用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觀點和論調,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一種理論只要科學揭示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辯證關系,就能創新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實踐,提升執政的科學化水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表現在理論和實踐兩種形態上,還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格風范上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在理論形態上形成了嚴密而系統的觀點,如在戰略層面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認識論具體層面上提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是一致的、統一的觀點;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最持久的動力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進步的主體力量,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觀點;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主要使命的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堅持群眾路線,核心的問題是黨要始終保持與人民血肉聯系的觀點;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的觀點;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不能丟的觀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觀點;不能淡化“趕考”意識,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互為補充,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的理論品格更加鮮明。
在實踐形態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全部實踐活動中,體現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上。鮮明的人民性產生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并在這一偉大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在經濟建設方面,強調推進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在政治建設方面,強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使社會主義民主成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在文化發展方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在社會建設方面,強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強調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好的民生福祉,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在黨的建設上,強調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統一,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還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格風范上。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錚錚誓言,到“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的執政理念,到“我是人民的勤務員”的職責坦承,再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無我境界,反映了總書記鞠躬盡瘁、無私奉獻、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的宏大境界。這一高尚的人格風范使其理論品格的人民性在理論和實踐兩種形態中彰顯得更加充盈和鮮明。
總之,把握了人民性這一理論品格,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就是說,把握了人民性這一理論品格,就把握了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金鑰匙”。
理論工作者要在實際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理論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理論工作者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人民性這一理論品格,在實際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一是要滿足人民的理論需求,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對理論的需求、對理論成果的質量和品位的需求都發生了改變。在社會急速轉型的今天,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人民有需要解決現實問題和思想困惑的理論需求。人民有所呼,我們要有所應,要多做釋疑解惑的工作,回應人民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關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高品質的理論需求,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理論精品,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同時要把滿足群眾的理論需求和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面向群眾的理論宣傳寓于社科服務中,努力在服務群眾中宣傳引導群眾,增強理論宣傳工作的感召力,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二是創新理論宣傳方式,打通理論宣傳“最后一公里”。理論宣傳貴在創新。要堅持以創新為動力,加強理論工作的內容建設,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澄清謬誤、明辨是非,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理論素養。要創新、拓展理論宣傳工作的對象和渠道,使之延伸至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貫穿于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東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要掌握和運用高新科技成果,運用“互聯網+”,探索運用大數據、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提高理論宣傳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壯大理論宣傳工作的實力,使理論宣傳工作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常言道,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要注重把握群眾理論需求特點,多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讓根本方法變成管用辦法,著力打通理論宣傳“最后一公里”。
三是推動理論武裝工作的革命性變革,打造群眾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理論學習載體!皩W習強國”學習平臺和廣東學習平臺是理論武裝工作的革命性變革和重大突破,使用方便、內容豐富、權威性強,已逐步成為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用得上、離不開的理論學習載體,上平臺學習日漸成為廣大用戶的日常習慣。要緊扣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東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這條主線,加強策劃,進一步優化欄目內容,抓好爆款精品的內容生產,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要更加突出廣東特色和各地特色,增加深度稿件、視頻稿件的比重,注重增強平臺的吸引力感染力。組織實施線上線下的學習聯動,推動學習平臺進高校、進社區、進基層等全覆蓋工作,進一步引導黨員干部群眾用好平臺,在全社會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學習氛圍。要保持定力,鍥而不舍做好平臺的各項工作,使之成為全省黨員干部群眾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理論學習載體。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