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說,“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如何正確看待和使用“資本”及其文明作用,是推進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1858年)(以下簡稱《大綱》)中,有對資本主義之“資本”的深刻批判。我們希望回溯《大綱》中關于“資本”的討論,進一步厘清今天對于“資本”以及“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的認識,為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
資本的張力與局限
馬克思說:“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文明作用。”“資本的偉大文明作用”具體表現為:第一,資本改變了封建的生產關系,創造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社會階段。資本顛覆了封建社會人對人的統治,建立了一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新的社會階段,創造了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新形態,推進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第二,資本改變了人的地方性發展和顛覆了人對自然的崇拜,創新了人類物質文明新領域。資本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生產方式,改變了古代農耕社會“各個人在一定狹隘的生產關系內的自發的聯系”。資本的交換價值交換,使一切產品、活動、關系擺脫了局限于自然的、地方性的狹隘性發展,建立了全面的普遍聯系。第三,資本克服了把自然神化等舊的意識形態,創新人類精神積極成果的新內涵。資本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封建羈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爭得的自由”。它用一套新的價值原則、價值規范、價值理想替代了古代農耕時代意識形態觀念。它通過哲學、文學、政治法律等將資本的價值理想塑造為永恒的東西。從而豐富了資本文明精神積極成果的新內涵。第四,資本克服了在一定范圍內閉關自守、滿足于現有需要和重復的舊的生活狀況,摧毀了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和利用交換的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創新了新的生產力。
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文明張力作用是偉大的,但局限性更加驚人。第一,它是物的統治的文明。資本斬斷了狹隘的民族封閉排外心理,用不分差別的交換價值交換摧毀了古代人的等級特權。但是,前門拒虎,后門進狼,它用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一種私有制,以物的統治替代了人的統治,古代人們屈從于人的統治,現在金錢成為了上帝,結果是物的價值增殖與人的價值的貶值成正比。第二,它是貧富兩極分化的文明。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促進了大工業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的豐富繁榮。馬克思說,資本主義這些進步,“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也就是只會使支配勞動的權力更加增大;只會使資本的生產力增長。因為資本是工人的對立面,所以文明的進步只會增大支配勞動的客體的權力”。第三,它是以壟斷為特征的文明。列寧認為,20世紀以后,資本主義蛻變為壟斷的帝國主義。壟斷必然帶來幾個帝國主義之間的霸權爭奪與戰爭。戰爭最后又摧毀了文明。因此,由文明到壟斷,由壟斷到暴力戰爭,最后用戰爭暴力摧毀文明,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資本文明周期律。第四,它是文化政治貨幣化的文明。資本拜物教是資本主義資本文明的特殊現象。貨幣、金錢、資本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宗教。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價值觀,資本是一切價值的公分母。文化產品只是一個貨幣化符號,政治上的民主自由不過是貨幣化的產物。
“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需要客觀審慎的正確對待
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對“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激發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的張力,同時又要通過制度、法律、政策規范與價值導向,限制其局限性。馬克思論述的資本四個作用,對于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問題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資本的作用與資本主義制度中資本的作用有著根本的不同,必須審慎對待。
其一,資本的文明作用含義不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是通過交換價值的交換為私人資本家創造剩余價值的價值。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資本是通過交換價值交換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并擁有的剩余勞動價值的價值。其二,資本的文明作用性質不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文明作用實質是私人資本家通過資本對勞動者剩余勞動價值的剝削,資本體現了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關系。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資本體現的是勞動者與勞動者之自由平等共享的合作關系,資本的文明作用實質上是指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其三,資本的文明作用范圍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的文明作用是經濟核算功能,尤其是勞動力成本投入與產出的精確計算,用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資本核算是一種手段,而不是制度。資本主義中資本的文明作用不單是資本核算手段,更是體現為隱藏甚深的人剝削人的私有剝削制度。其四,資本的文明作用的目標歸宿不同。社會主義制度中資本的文明作用是勞動資本文明。勞動資本文明的最終目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目標歸宿是改善民生。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文明作用就是為了榨取剩余價值,私人資本家獨占剩余價值,讓工人變為赤貧。
資本的文明作用在不同社會制度面前,所起到的作用也有不同。不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資本的一般性作用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奉行資本主義制度的人認為應當自由發揮資本的所有“文明”作用。而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人,秉持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認為不僅應該承認資本文明作用中的缺陷,而且要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和方法控制這些缺陷的發展,要盡可能限制資本的消極作用的發生。
為此,我們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擺脫資本異化所帶來的“物對人”的統治。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文明作用必然導致資本拜物教與人的異化等不良后果。而在社會主義制度中,應當秉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發揮資本文明的正面作用,不僅幫助人們擺脫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也要擺脫人對物的依賴,增進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基礎,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和環境。要堅持共同富裕,消除貧富兩極分化現象。貧富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文明負作用所創造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制度下,應當利用制度條件優勢規約并控制資本的文明負作用,消除貧富兩極分化,利用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激發資本的文明正向作用,如大力發揮資本的經濟核算作用,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物質財富支撐。要堅持法治化市場原則,遏制資本的壟斷性。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必然走向壟斷,這是資本的慣性。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資本的壟斷作用必須被遏制。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是法治化市場經濟,如制定并按照自由貿易法、反壟斷法、價格法等保護市場競爭,遏制資本的壟斷慣性,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限制資本的消極作用,充分激發其文明張力,令其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從而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應有的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道路之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