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活動是現代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的交叉融合,航天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工程等工程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帶來極其復雜的社會倫理后果,凸顯工程師的倫理責任和工程倫理教育的重要性。美國工程倫理學家戴維斯(Michael Davis)提出了工程倫理教育的四個目標:提高學生對相關職業標準問題的敏感度、增長學生關于工程倫理問題的知識和概念、提高學生的倫理推理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當代工程倫理教育應突破知識灌輸和職業倫理的傳統范式,注重知識、價值、能力的多維共建。
有必要進行工程倫理教育
現代工程活動不僅深刻改造了自然世界,更是在持續創造和拓展人工世界、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產生極其復雜的社會倫理后果。例如,核電站建設不僅涉及選址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破壞、能源安全等環境問題,還涉及當地居民的移民安置和生態補償等社會問題;化工廠建設不僅涉及選址合理性、安全施工等技術層面的考量,還涉及化工材料安全標準的倫理相對主義問題,即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實施雙重標準的問題,一如印度博帕爾化工廠爆炸揭示出來的沉痛教訓;建筑工程不僅要關注材料選擇和技術創新的成本—收益分析和可行性,還要關心其生態環境后果和經濟社會影響;基因生物工程不僅牽涉基因生物科學當前現實應用的技術可能性和安全性問題,更牽涉其對人類基因序列和物種繁衍的不可預測、不可逆的長遠影響,牽涉人類社會的倫理可接受性問題;等等。
現代工程活動及其社會倫理后果的復雜性高度凸顯工程師的社會責任。20世紀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如火如荼,現代科學技術不受限制的推進和“有組織的不負責任”攜手將人類社會帶進世界風險社會。正如風險社會理論家貝克(Ulrich Beck)所言,“工業社會通過風險的成倍增長和對風險的經濟開發系統地產生了它自己的危境和對它自身的質問”。工程技術和工程活動,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復雜,集中體現了現代科技發展面臨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復雜矛盾,凸顯出工程師這一職業群體面對企業、政府、公眾和工程師共同體等不同群體的責任及不同責任之間的沖突問題。對雇主忠誠是傳統時代工程師職業倫理的第一律令,然而現代工程活動及其社會倫理后果的復雜性要求工程師在履行職業倫理的基本要求外,還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職業倫理與公眾利益相沖突時,應將公眾利益放置于優先地位。對自然負責、對公眾負責乃至對人類負責,成為工程師社會責任的內在要求。
增強工程師的社會責任意識,需要改變其追求技術效益最大化的傳統工程觀和忠誠于雇主的工程職業倫理觀,這要求工程倫理教育的積極跟進。工業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生產安全事故和化工廠爆炸事故,事故追責審查往往更多關注安全標準、管理制度等硬性因素,而忽略了職業倫理規范、社會責任意識等軟性因素。美國電氣和電子、土木、化學、機械等工程師協會倫理守則一致強調“應當將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遵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關注技術的應用和潛在后果。由于工程設計要求考慮更廣泛的社會語境和社會責任,國際工程倫理研究的焦點也呈現出從工程師個體的微觀道德行為規范到工程實踐活動的宏觀責任倫理的轉向,要求工程倫理教育相應地從工程師的職業倫理規范擴展到工程師更廣泛的社會責任。
多維度著力工程倫理教育
現代科學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21世紀的工程倫理教育導向是培育多學科視角和高責任感的現代工程師,既要具有扎實的工程專業能力,又要具備精深的社會能力。工程倫理教育應重視知識、價值和能力的多維共建。
工程倫理教育應加強工程實踐的倫理知識教導。首先,工程倫理教育應明確指出工程實踐之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意義。現代工程實踐的突飛猛進使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廣度與深度空前拓展,工程環境已成為自然環境外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空間。工程與自然、經濟、社會及不同工程之間具有復雜交疊的關系。因此,需要進行跨學科、多學科的研究與合作,也需要確立整體主義的工程觀和工程倫理觀。其次,工程倫理教育應幫助學生熟悉目前關于工程實踐的倫理指導綱領和基本規范,掌握關鍵的倫理概念和原則,學會識別工程實踐相關的倫理問題,掌握工程評價恰當的倫理標準。
工程倫理教育應深化工程師職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價值培育。工程科技確證和拓展了人的本質力量,也對人們特別是工程師提出了更高的倫理目標和社會責任要求。工程師的職業責任不僅在于關注工程設計安全、工程發展后果、避免工程災難等消極責任,更要將倫理審視和道德建構貫穿于工程設計和工程應用的完整過程,追求工程活動對人類福祉和善的積極責任。一方面,工程倫理教育應闡明工程性質與規范、工程安全與風險、工程與環境和社會的關系等基本內容,引導學生明確工程活動的責任與權利,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提升工程師倫理素養。一如美國技術哲學家米切姆(Carl Mitcham)所言,工程設計研究應考慮更多關于善的因素并對善進行反思。另一方面,工程倫理教育應引導工程師展開對工程師職業的價值反思,探討工程與自然、經濟、社會的關系以及工程師與社會公眾的關系,在工程實踐中通過自身負責任的行為,勇于承擔工程倫理決策責任,提升工程的道德性,培育積極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意識,成為負責任、有情感的工程師。
工程倫理教育應不斷提升工程從業者的倫理決策能力。由于工程直接關系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狀況、民眾利益和社會福祉,因此如何能夠有效提高工程設計合理性、合理規避工程風險、預測前瞻工程后果、妥當解決工程實踐利益沖突,十分考驗工程師和工程從業人員的倫理決策能力。知識教導和價值培育如果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則只能是原則性的規范。工程過程可以劃分為計劃決策、操作實施和完工應用三個階段,工程倫理教育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工程實踐活動和過程當中,只有在應對和解決現實的工程專業難題和倫理道德沖突過程中,才能轉化為切實的工程師社會能力。工程倫理教育應通過改革工程倫理教育課程、分析工程倫理案例、增加工程實踐教學、參與社區或城市的工程建設等教學和實踐形式,讓工程從業者模擬和直面工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道德挑戰和多元利益沖突,了解在何種情況下應怎樣去做工程實踐相關的倫理決策。
工程倫理教育應幫助工程從業者將工程倫理的“確保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祉”,這一首要目標貫徹到工程活動當中,預防不道德的行為,避免有爭議的行為,激勵向善的行為。要增強倫理判斷力和意志力,提高工程倫理的決策能力,有能力組織和協調不同利益主體展開對話協商,充分考慮各方利益和責任,促進共識形成。唯有在工程倫理教育中重視知識教育、價值培育和能力提升的三維共建,才能真正培養出兼具工程專業和綜合社會倫理能力的現代領軍工程師,推動工程師共同體成為指導、激勵、組織、創造性管理工程活動和工程實踐的道德領導者。
(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優質核心課程建設項目(13472052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