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當強化形質神用,從核心概念到基本范疇,從問題取向到學術本位,從中國語匯到世界眼光,從學術淵源到返本開新,都應突出形質主線,實現“神者形之用”的新范式。
任何一門科學、學科都是通過話語體系來表達的,正是話語和體制構成了各種高度知性化的研究傳統。建設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也是構建一種面向新時代的政治修辭和解說體系的結構方式。廣義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政治現象、政治制度、政治規律等的思想體系,包括了多種學科的相關內容,它是一種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庫”的存在方式。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是指有著特定概念、范疇和嚴密邏輯結構的理論結構系統。作為一種成熟的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有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具有特定的編碼形態和表達方式,是熔鑄了時代精神、政治文化、社會風尚、習慣偏好的“社會物”。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既是一種學科性建設,也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語說”界面。根據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發展現狀,新時代在話語體系的形質創新上可聚焦五個著眼點,強化話語體系建設的形質與范式營建。
第一, “核心概念”與“基本范疇”。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應建立相應核心概念:一是“標識性概念”。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概念是建構理論的基本單位,代表各類現象的抽象元素。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的語匯中,都有“標識性概念”。“標識性概念”是規范性概念,通常被負載著相關的“價值”。二是“描述性概念”,也為“實證性概念”,被認為是“中性”的或“價值中立”的,用來指那些客觀且能顯示其存在的“事實”。對于已有概念不能滿足的新現象、新問題,需要建立新的核心概念加以研究。
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是最高層次“類”之統稱。各門科學都有其基本范疇,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學的基本范疇,商品價值、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等是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作為分析的技術工具,建設完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范疇是給學科提供分類樣式,框定理論邊界,凸現研究焦點。建設具有結構穩定性的范疇體系,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具有方法論價值。
第二, “問題取向”與“學術本位”。
“科學本質上是解決問題的活動”。從大的方面看,社會科學尤其是政治科學,要研究一個社會如何以“最效率的方式”來運行,來進行制度創新與體制安排,來提升社會的投入產出比。實現整體性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制度效能最大化、行政效率最高、社會損耗最低,實現社會效益產出的最大化。這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推進社會進步的著眼點之所在。我國正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應接不暇。政治學要深入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問題,即聚焦到各種結構性、制度性、關鍵性問題上,“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在方法論上,須以結構性問題為導向,即將社會發展、國家和地方治理中的突出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提供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的對策方案。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建設要堅持學術本位,研究那些“非直接”的學術、學科、學理問題,即本原性的“形而上”問題。堅持“學術本位”的基本含義,其一,要堅持學術研究“求真”品格。處理好“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是”與“應該是”、“形而上”與“形而下”、“實際現實”與“理想類型”、“習俗”真實與“絕對”真實、“歸納研究”與“演繹研究”學術關系的問題。其二,要排除“官本位”“權力本位”對“學術本位”的侵襲,“行政邏輯”對“學術邏輯”的覆蓋。權力意識和權力崇拜使學術領域風氣漸變,如一切按“行政職位”高低排列,造成學術評價的扭曲和資源配置的失公,對學術研究和創新將是毀滅性的。
第三,“中國語匯”與“世界眼光”。
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是“中國語匯”的缺失,另一方面是“世界眼光”的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在微觀學科領域,當年鄒韜奮先生批評的“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謂直譯的文字,寫得佶屈聱牙”這種現象較多,如機械移入概念術語,拿腔拿調“硬譯”,食洋不化,低水平重復等。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尖銳抨擊“洋八股”“黨八股”。要通過“中國語匯”的營建,改變當下研究領域的無根性危機。
在拓展全球境界方面,盡管改革開放40多年信息流通量巨大,但一定程度上學術還處于“自說自話”狀態,不能真正全球貫通。所謂“世界眼光”,是要建立全球意識和國際理解,并以開放心胸吸納世界上好的東西,創新研究范式,實現全球站位,參與國際對話、互動和競爭。“世界眼光”是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時代觀的基本要素,也是話語體系建設在形質上的重要表征。
第四,“形質神用”與“形貌昳麗”。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當強化形質神用,從核心概念到基本范疇,從問題取向到學術本位,從中國語匯到世界眼光,從學術淵源到返本開新,都應突出形質主線,實現“神者形之用”的新范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還面臨另一個重要方面,即能否實現話語體系的“形貌昳麗”?正如政黨執政不僅要正義,而且要有“溫潤而澤”的政治外相,追求規則的、藝術的政治美學和話語美學。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提出了政治修辭問題,指出“準確性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
總體來看,一種好的學科話語體系的形質,首先是準確、簡潔的。孔子主張“辭達而已矣”,亞里士多德認為“最明晰的風格是由普通語言形成的”。其次,要善于從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的話語形質中得其精髓,從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文化中汲納風華,如孔子之循循善誘,孟子之雄辯鋪陳,莊子之靈動詭麗,老子之簡約深沉。再次,“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話語體系建設要力戒套話空話,回歸學術本義;同時要下笨功夫,做最扎實、精細的基礎研究工作。鼓勵和容許看起來不那么成熟完善,但卻蘊含有創新價值形態的各種原創和探索。
第五,“形質淵源”與“返本開新”。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有著豐富的“形質淵源”,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的語言”、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的主張和實踐、鄧小平“著眼于極度實際問題”的思維風格、習近平的“平語近人”,都是政治學話語建設的博大資源和形質依憑,也是話語體系的“返本”所在。
所謂“返本”,就是本承“形質淵源”的精神和精髓;所謂“開新”,就是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開拓創新。“返本”方能“開新”。“返本”就要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作品有深切的把握,對“形質淵源”有全面的資用。正如中世紀波斯詩人薩迪曾說過的:“因為有語言,你勝于野獸;若是語無倫次,野獸就勝于你。”“返本”之要,是要有效提升體系結構和話語質量。無論“返本”與“開新”,都必須深切把握真精神。
“現在視域”是歷史地生成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領域的重要使命,不僅在于守住基本,更在于“開新”。在“返本”前提下“開新”,就要熔鑄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以現實問題為研究起點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完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話語永遠不會褪色。它們以聲音開始而以行動結束。”
(作者單位:東華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