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17日,河南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近現代中國國家治理學術研討”工作坊在開封舉行,工作坊主題為“近現代中國國家治理的理論、實踐及其得失與鏡鑒”。來自國內外多家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河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孫君健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
中國近現代政治法律變化劇烈,所涉內容紛繁復雜,是專家學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工作坊召集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翁有為指出,“五四”前后時人對于軍閥成因問題的討論,提示人們要消除軍閥現象,就要進行根本性的社會改造,這種認識促進了中共革命理論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道炫認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理念和政治文化的范導下,通過會議、巡視、檢查、突擊、競賽、群眾路線、數目字管理這些具體落實機制的交相影響,共同打造著一個效能優先、有令必行的體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德魯斯校區歷史系教授方強指出,系統性的官僚腐敗和反復無常的統治者是清朝體制的根本缺陷。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柳岳武認為,清朝政府針對僧人頻頻犯案推出“以殺戒殺”政策,但由于人增地少,俗世之人頻頻參與寺廟利益的爭奪,反而導致涉僧案的高發和清代僧尼世俗化的增強。
經濟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基礎性內容,是專家學者的重要關注點。美國愛荷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爽認為,1902年清朝政府開始在東北擯棄封禁政策,推行國有土地清賦放荒政策,標志著其對東北“國家—社會”關系以及土地關系重新界定,為1907年東三省建省鋪平了道路。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霍曉玲指出,1947—1956年,中共城市政權建設深刻改變和影響了城市社會,具體表現為政治社會化和社會政治化。對此,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教授王海光認為,當時中共對城市功能定位是生產性城市,但實際上城市聚集了生產、生活等多種要素,應加強社會、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會芳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于蘇南地區“一田兩主”制的改造,既著眼于滿足貧雇農的經濟需求,也兼顧穩定社會與發展生產的目的。
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和文化制度,以及二者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引起專家學者重視。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孫君健指出,近現代中國的國家治理處于從傳統向近代的轉型期,對相關問題研究的深入發展,可以為當下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提供有益借鑒。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金民卿認為,研究近現代國家治理,一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立足歷史實踐、總結歷史教訓;三是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服務當代。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章百家指出,國家治理體系的研究一方面要吸收傳統經驗,另一方面需要大量年輕學者參與。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要把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結合起來,在思想上要把實事求是和思想解放有機結合起來。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張太原在提交的論文中指出,《獨立評論》知識人在國家危亡的形勢下,主張國民政府要采取宣傳的方法來灌輸“國家學說”或“群己關系”說,提出既與黨化教育相合又有明顯不同的教育主張。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李恭忠指出,晚清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從下層群體日常生活中“發現”中國“社會”,進而認識、理解、把握這個社會的特質,由此確定了society這一概念在中文語境中的內涵。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