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俄羅斯政治語言學體系基本形成,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需不斷拓展與深化。
政治語言學是由語言學和政治學交叉形成的一門新興語言學分支學科。它研究語言與政治的共變關系,關注政治家們如何說話以及在政治交際過程中運用語言獲得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操控的規律與策略,包括研究各類政治言語體裁的功能特點、不同政治領袖和政黨的言語風格、政治交際的戰略與手段等。主要采用話語分析法,旨在研究語言、思維、交際、政治活動主體與社會政治狀況之間多種形式的相互關系,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
政治語言學的形成軌跡
政治語言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演說術。早在亞里士多德時期,學者們就已積極展開對政治家口才問題的研究,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研究只局限于政治語篇修辭層面。政治語言和政治交際成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的歐洲。直到1976年論文集《語言和政治》出版后,政治交際研究逐漸被視為語言學的一個獨立研究方向。20世紀70—80年代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政治詞匯分析、政治辯論理論與實踐、歷時視角下的政治交際和政治隱喻研究,杰出代表是法國話語分析學派。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致力于構建政治語言學的學科體系,成立了研究協會、籌辦學術期刊、出版研究論文集、舉辦學術會議等,研究內容也涵蓋語言、權力和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
在歐美,盡管政治語言研究逐步走向實證性、多學科性、系統性的發展路徑,政治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進一步凸顯,但學科地位并未獲得學界的認可。而在俄羅斯,政治語言學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俄羅斯政治語言學體系已基本形成。
俄羅斯掀起研究熱潮
俄羅斯政治語言學的萌芽、形成到發展主要經歷了沙俄時期、蘇聯時期和蘇聯解體后三個階段。沙俄時期因歷史上出現的革命派、保守派、自由派以及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民粹派等各政治流派,該時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個別政治領導人交際實踐的批評性研究上。蘇聯時期由于受意識形態因素影響,政治話語研究主要關注自身意識形態的宣傳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這兩個時期可看作俄羅斯政治語言學成為一門學科的肇始。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使得學者們有可能更加客觀地研究政治領袖的言語實踐,俄羅斯進入了政治交際研究發展的新階段。2001年,俄羅斯學者帕爾申開始使用“政治語言學”這一概念,此后在俄羅斯學界開始廣泛使用,標志著政治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俄羅斯的正式形成。
自學科地位確立后,俄羅斯政治語言學研究出現了新的研究熱潮。學者們進行概念界定,認為政治語言學是語言學與政治學的交叉結果,同時借用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及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成果;從政治交際與語言政治世界圖景角度厘清了政治語言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核心術語,如政治交際、政治語言、政治語篇、政治言語、政治語言風格、交際的政治范圍及其變體、政治言語體裁、政治話語、政治概念、心智領域、政治話語中的定型、政治話語中的價值與反價值等;分析俄羅斯和歐美等其他國家各類政治話語的體裁特征,如國情咨文、新年致辭、黨綱、政治訪談、政治廣告、政治漫畫以及政治話語在語音、語法、修辭等各個語言層面上的特點;形成了烏拉爾、伏爾加格勒、莫斯科、圣彼得堡、沃羅涅日等多個研究流派。以丘季諾夫、布達耶夫、伏羅西洛娃為代表的烏拉爾學派是俄羅斯政治語言學研究的主力軍,成果豐碩。該學派以研究政治隱喻、政治先例現象、混合政治語篇著稱;以舍伊加爾為代表的伏爾加格勒學派研究如何評價政治家及政治黨派;以巴拉諾夫、杰米揚諾夫為代表的莫斯科學派專注政治隱喻、大眾傳媒政治話語、政治家形象研究;以加夫里洛娃為代表的圣彼得堡學派關注的是政治領袖話語研究;以思捷爾寧為代表的沃羅涅日學派以研究政治概念為主。
當前,俄羅斯政治語言學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其研究水平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俄羅斯政治語言學著力于分析政治話語功能和構建政治話語體系,其主要論題是政治隱喻、政治概念分析、政治操縱、傳統結構分析、政治體裁等。其研究方法由描寫法、認知法、批評話語分析理論和跨學科研究方法等擴展到統計法和大數據研究方法。其成果豐碩,出版了大量的專著和教材,創辦了學術刊物——《政治語言學》,該期刊已躋身SCIENCE INDEX(依據俄羅斯科學引用索引建立的信息分析系統)語言學和政治學十佳學術期刊。自2006年開始每年定期召開以“政治語言學”和“政治交際”為論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盡管俄羅斯政治語言學體系基本形成,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需不斷拓展與深化。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項目“俄羅斯總統國情咨文的政治話語功能研究”(GD17CWW09)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