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fā)展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當前,輿論場呈現越來越復雜的話語格局。輿情危機應急工作也由過去的非常態(tài)逐漸向常態(tài)轉變,政府的話語權威和公信力受到外界各種影響,社會治理成本提高、難度加大。在此背景下,提升新媒體平臺的輿論引導能力,不僅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把握主動權和主導權
新媒體平臺要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四個維度全面改進工作,牢牢掌握重大風險事件中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全面提升新媒體平臺在防范重大風險中的作用。
一是全網聯動,矩陣協作,做強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以政務微平臺為代表的主流新媒體平臺,無論信息的發(fā)布量、瀏覽量還是發(fā)布時間,與社會公眾需求都尚有一定距離。而各主流新媒體平臺之間在日常信息發(fā)布方面,存在內容要么同質、要么不相關的現象,相互引流少、彼此呼應少;ヂ摼W時代的傳播不受地域限制,要改變傳統媒體傳播觀念,加快主流新媒體平臺互動合作、部門之間溝通協商,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結構清晰、功能完善、協作有序的新媒體矩陣,全面提高我國政務信息的傳播范圍和效果。同時,完善新媒體工作制度,優(yōu)化工作流程,加快機制建設,提高工作技巧,宣傳、網信和應急部門深入加強業(yè)務溝通,有分工、有配合,協同解決突發(fā)事件或潛在的風險問題。
二是速報事實,慎報原因,發(fā)揮新媒體平臺的引導力。在互聯網輿情應對中,誰第一時間發(fā)聲,誰就是事件性質第一個定義者,一定程度上誰就掌握了輿論主動權。如發(fā)生突發(fā)事件,要積極用好新媒體平臺,速報事實、慎報原因,持續(xù)滾動式發(fā)布信息。絕不能等謠言四散引發(fā)網絡圍觀時,才出面被動澄清、解釋、發(fā)布。
三是準備充分,謹慎表達,提升新媒體平臺的公信力。根據輿情風險等級,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政務輿情,由宣傳部門牽頭,各職能部門配合,根據事件屬性,分級分類管理,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xù)發(fā)布權威信息。網民有很強的判斷力,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信息要準備充分,用足圖片、音頻或視頻等形態(tài)的證據,事實完整清楚,注重內在邏輯,尋找合適角度,立場堅定、態(tài)度溫和,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另外,信息發(fā)布過程中,主流新媒體應注意不出現低級錯誤。
四是溝通協作,齊心協力,打造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溝通協作不僅是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化解輿情危機事件的重要舉措。主流新媒體平臺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齊心聚力,為推動各類問題的解決搭建強大的“統一戰(zhàn)線”。在輿情工作中,主流新媒體平臺還要建立良好的媒體關系、輿情生態(tài),能團結好各平臺網絡大V、知名人士等,共同為宏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發(fā)力。面臨輿情風險時,相對獨立的第三方權威對主流新媒體平臺的聲援或轉發(fā),可提高主流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有助于更快消減公眾疑惑、化解公眾怨氣,推動事件解決。
避免誤區(qū) 提升應對能力
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避免低級錯誤,減少工作誤區(qū)。新媒體平臺在輿論引導中容易出現一些錯誤做法,應引以為戒。一是排除異見。要理性看待來自各方面的質疑和批評,允許不同聲音存在。二是火上澆油。針對網絡對罵、互誣互謗等現象,新媒體平臺如不能履行好管理職責,而是火上澆油,將使涉及的人越來越多,事態(tài)日益惡化。三是誤導輿情。遇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爆炸、特大礦難等突發(fā)事件,曲解“輿論引導”的含義,主觀上誤導輿論,使上級黨和政府、監(jiān)管部門等無法了解事件真相,錯失化解良機,甚至應對措施不當。
面臨當前復雜的輿情環(huán)境,我們應充分利用新技術全面提升新媒體平臺的輿論引導能力。一是要發(fā)揮各類在線輿情分析工具和社會學、傳播學專業(yè)分析工具的作用,通過挖掘、抓取、分析輿情數據,科學、高效、精準地進行風險事件輿情研判。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培訓主流媒體運營新媒體平臺的能力,全面提升信息發(fā)布能力、解讀政策能力、回應公眾能力和應急公關能力。三是要加緊培養(yǎng)一支專業(yè)能力強、政治作風硬的輿情分析、研判和引導隊伍,不斷提高輿情工作者對互聯網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fā)展的駕馭能力和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此外,各類智庫機構還要加強對輿情危機事件的監(jiān)測與應對研究,及時為黨和政府更好開展輿論引導工作獻計獻策。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院重大課題“當前重大社會風險防范與應對研究”(2019Z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fā)展研究所;中國外文局朝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