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當前,高等教育領域面臨著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實施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任務。這些重大任務的完成根本上要依靠高校培養出一流人才,生產出一流成果。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必須找準著力點,聚焦高校人才和成果的“生產”環節,在解放和發展高校生產力上下功夫。
在認識上,重視高校的生產屬性,明確高校的生產功能。長期以來,我們將教育行業主要歸屬于服務領域或者社會消費行業,對其生產屬性有所忽略。在我國高等教育實踐中,高校歸屬于事業單位,行政化和機關化程度較高,辦學自主權由上級授予,特別是資源配置權高度集中于行政部門,作為生產主體的高校能動性有限,生產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馬克思把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總過程劃分為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生產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環節,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知識、勞動力等非物質資料生產系統的分析也可借用該分析框架。從屬性來看,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不同活動也同樣具有“生產”“分配”等性質差異。比如,教學、科研等屬于高校“生產”性質的活動,而各類經費、項目、平臺等資源爭取則屬于“分配”性質的活動,各類評比評審也最終指向資源“分配”。
各行各業都有生產力,高校更有生產力。高等教育本質上也是一種生產活動,但其生產不是物質生產,而是知識生產、勞動力生產。高校通過培養人才把知識轉變為勞動力,通過科學研究創造新的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都是在“生產”。高校教師通過社會服務,更是直接在社會生產領域從事生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既是高校生產的基本形式,也構成了高校的基本職能。要培養出高質量人才、生產出高水平成果,必須高度重視高校的生產屬性,充分釋放高校的生產功能。
在體制上,完善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有利于教師聚焦“生產”的管理機制。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仍然存在著較多影響教師生產力有效發揮的制度和做法,高校機構職能條塊過多、行政色彩較濃,內設部門簡單照搬政府機關,較為龐大臃腫。各類教學科研過程、業績的檢查評比,名目繁多,重留痕輕實績,學校和教師應接不暇、不堪重負;體制機制不利于聚焦生產,教師群體主要精力偏離教學科研等直接“生產”活動,在非生產環節花費精力過多,這制約和影響了高校生產力的解放。
因此,要尊重高校教師的創造性勞動,進一步向高校放權,給教師松綁減負,克服“表格教授”“表格教學”“表格科研”等形式主義、痕跡主義。推動高校內設機構改革,加強管理職能之間的深度融合,精簡內設機構數量和機關工作人員,建立教學科研管理運行扁平化運作機制,避免造成機構虛設,人力資源浪費;依托“互聯網+”等手段,將名目繁多、環節復雜的管理要求轉化為簡明的服務,提高辦事效率,讓高校教學科研人員從過多過苛的要求、僵硬的考核、繁瑣的表格中解放出來;在權力分配方面,要在國家大政方針范圍內,大力向教師分權,充分賦予教師教學自主權、科研自主權;積極發揮學校的自治管理機構如學校學術委員會、校友委員會等的作用,盡可能將辦學活動的過程管理事務等向其移交。將長期以來較多牽制教師“生產”的管理資源,更多轉化為聚焦“生產”的支持力量。通過對資源、權力等的科學整合配置,建立起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強化高校“生產”環節的支持體系。
在資源條件上,壓縮教師的“非生產”活動,建立支持教師潛心生產的資源配置體系。當前,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體系還不完善,比如各種教學科研項目、質量工程等的申報是高校教師的日常活動,但由于這些項目承載了過多的附加功能,耗費了學校和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少項目、工程已經遠離當初設立的初衷,正在異化為純粹的資源分配手段,而沒有產出與之相匹配的實際成果。從本質上講,項目申報立項等活動均屬于“非生產”活動,是從屬于生產或者為生產服務的,這類活動過多,必定沖擊直接的生產。
在資源配置方面,要引導人財物等資源流向高校“生產”環節。要聚焦主責主業,突出教學和科研主體地位,機構設置重點要強化教學科研,人力資源重點向教學科研一線傾斜,各類經費要重點投向教學科研等生產一線。要改革各類教學資源、科研資源的分配機制,下大力氣壓縮精簡指向資源分配的各種項目、工程、平臺等的申報評審,節省高校教師投入該類非直接“生產”活動的精力和成本。要大力減少教師非教學、非科研時間,讓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的主要精力真正用到備課上課、讀書寫作、調查實驗等直接的“生產”活動中。
在績效評價上,強化實績導向,通過評價考核導引“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
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考核體系,在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上,要堅持“生產”標準,突出教學、科研的實績導向。以立德樹人、為社會培養需要的各類人才數量和質量為標準評價學校,以潛心教書育人、科學創新的實際貢獻評價老師。防止簡單唯規模、唯帽子、看材料評價學校和老師。注重績效工資分配的導向作用,堅持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傾斜。取消各類缺乏實質意義、分散教師教學科研精力的考核事項,堅決避免各種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督查檢查事項。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重慶教育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