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
讀博士不等于做學問,做學問是一場修行,這場修行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快樂。事實上,很少有人天生就適合做學問,但選擇做學問就得面對其帶來的痛苦與折磨,這就是在智慧中經歷痛苦,痛苦過后就能發現探究問題的本身會帶給你巨大的滿足與充實。
好奇心與主動性:鉆研必備的非認知能力
如果打算跟做學問長相廝守,好奇心與主動性是促使持續做學問的動力源泉。
首先是好奇心,這源于對所做研究領域的愛和信念。有沒有聽完一場講座,感嘆之余還想問一堆“為什么”?有沒有看過一篇論文,想立即跟作者交流心得體會?有沒有腦子里跳出一個想法,就要立刻記下來的?這便是一種好奇心(某種程度上也可稱為靈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是年輕的我們所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因為我們年輕,思路比較開闊,因為我們還沒有很深的研究功底,即使很大程度上源于“無知”但也容易觸發新觀點。
我的電腦里有一個專門的文檔,存放著大量我臨時起意的想法,其中可能是一個標題,也可能是一段思考,目前這個文檔已經有3頁,最早的一條是2017年9月19日記錄“高考當日氣候(下雨、氣溫等)對學生高考成績的影響,利用廣西高考數據,匹配高考當日的氣象數據”。對這些我會不斷更新、不斷存儲,過一段時間在完成手頭工作后拿出來看看哪一個想法更深得我心,同時又具有可行性,我便會挑出來實踐。我和一些博士同學交流,大家經常感慨自己沒有研究思路,我覺得一部分原因源于這種好奇心沒有培養起來,而是只看跟自己研究相關的論文,導致自己的視野越來越窄。事實上,堅持看主流媒體的新聞,比如《光明日報》,每月會花大量的時間瀏覽期刊的最新文章(至少是標題),看《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刊物摘選的文章,既會對本領域的研究趨勢有所掌握,也能漸漸提升自己對研究問題的敏感程度,我自己就因此受益匪淺。
其次是主動性,積極地想要做些什么這種人格特質或非認知能力,能夠幫助應對讀博中面臨的困難和做學問中所遇到的坎坷。意識到主動性的重要性是工作的良好開始,因為你想、你想要、你想要做……都是從你的角度出發,這是你愿意持續付出努力的最好方式。主動性可以理解為對自己的負責,雖然導師某種意義上會對博士生負責,千方百計督促、甚至帶著解決畢業發文,然而畢業后誰又會來督促呢?如果一個人不調動起這樣一種積極的態度,那等待著他的就是被篩選機制所淘汰,即使現在碰不到,未來也一定如期而至。
更高一層的主動性表現為對自己關注問題的執著與堅持,并且希望在這些方向上獲得導師的支持,希望研究成果能夠引起他人的注意,我見過好幾位出色的博士生都具有這樣一種特質。當然,這是建立在與自己導師的良性互動上,我很慶幸我的博導給了我很大的自由空間(比如專項招生計劃研究),并且給予很強的資源支持,讓我能夠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優勢與主動性。
努力與“厚臉皮”: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
我還想說兩點,就是努力與“厚臉皮”,對于在天賦上比較優勢不明顯的博士生,只能靠后天的努力和用對的方式來努力來彌補。
其一是努力。凡事都要努力,但我們有時無法想象優秀的人是多么努力。對我影響特別大的是我的博導和碩導,他倆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第二個到學院開始工作的(只要是不出差),我有一段時間每天7點半到學院學習,就看到他倆辦公室的燈已經亮了,他們是我奮斗路上的兩盞明燈。有一句話現在很流行:比你天賦高、更優秀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做學問就要保持這樣的努力狀態與學術習慣。
我的同門博士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她本碩是語言類專業,現在做的是偏組織理論方面的院校治理研究,讀博兩年以來剛完成本專業的第二篇研究論文。在寫小論文的過程中,她閱讀了大量的英文文獻,不斷發現自己的新想法和觀點被國外學者寫了,以至于總是在不斷地更新,因此研究推進的速度非常慢,有點兒沮喪。但是,我認為她在閱讀英文文獻的投入程度遠超過大多數人,實際上她已經逐步掌握這一研究領域的歷史脈絡,在構建自己研究價值觀和儲備理論知識,所以我相信也期待她出的研究會是一篇精品。學術研究中努力不一定是立竿見影有回報的,但是我相信,努力一定會有回報,就在未來的某一天。
其二,是“厚臉皮”。在學術研究中,厚臉皮意味著要放低自己的姿態,意味著要去尋找支持自己做學術的資源,意味著需要不斷推介自己的研究,也意味著向更多的人請教并讓他們愿意教你。對于剛起步的博士生而言,研究不是自己閉門造車,而是去聽多方面的觀點、建議與批評,而好的學術批評通常非常尖銳。把自己的研究投遞給一些學術會議,并且爭取匯報機會,對于博士生而言是難能可貴的檢驗自己研究的機會,特別是那些高質量、小范圍的學術會議,常常會給出非常精準、獨到和建設性的意見,幫助自己完善研究。
同時,這樣一些公開的學術場合也是認識學術領軍人物、優秀青年學者、期刊編輯以及優秀博士生的機會。能不能在這樣一些場合去交流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或許有的人會說,這樣做會不會很功利?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建立在只知索取上的狹隘的思想。一個好的學術共同體一定是建立在知識共享、互相交流、共同成長的基本信條上,優秀的學者一般都是樂于與別人分享的,在教育領域更是這樣。交流學習讓研究者可以進一步去學習從而改造自己,并在不斷地學習與試錯中認識很多師長和朋友,大家彼此可能沒見過面,但一提到姓名和研究就好像老朋友一樣,這才是學術圈帶來的真正樂趣。
(作者:吳秋翔,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