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比較政治學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各頂尖高校紛紛開設比較政治學系、成立研究比較政治學的機構,但比較政治學如何獲得有效的發展空間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大課題。要激發更多的研究者和青年學生對比較政治學的興趣與熱情,則需要深入理解比較政治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知識層面:開拓知識視野
從知識層面來講,學習比較政治學可以為學習者打開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了解不同國家的人們如何理解政治、參與政治。
美國氣象學家曾提出“蝴蝶效應”,大意是說一只在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兩周后在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昂睂Ρ容^政治學同樣適用。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組織及個體都可能受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政治狀況的影響。舉例來說,一旦中東地區發生較大的政治沖突,就可能會令萬里之外的日本心驚膽戰,因為日本高度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中東地區政治動蕩可能會使石油產量產生波動,進而影響日本的能源安全。
因此,即使是將來不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習者,學習比較政治學也非常有用。如果你是某大型公司的管理者,當公司向海外拓展市場時,比較政治學的知識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政治狀況對投資的潛在風險,因為政治狀況的變化(政變、族群沖突、腐敗等)會對經濟行為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而如果你要出國旅行,對該國政治體制與政治狀況的了解,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方法層面:發現真正的問題
從方法層面來講,掌握了比較政治學,就掌握了探尋與研究政治世界的工具。只有跳出固有思維的窠臼,才能夠真正發現問題,從而真正理解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對于如何跳出固有思維的窠臼來真正發現問題,比較政治學給出的核心方法是比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環節是發現問題,而比較方法可以通過對比發現真正的問題或者通過反駁偽命題發現真正的問題。
從發現問題的角度來講,比較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社會科學中的比較與自然科學的實驗對照法邏輯一致,即控制的邏輯。不過由于研究對象的不可實驗性,社會科學只能選擇對現實世界或歷史上的情境進行比較。具體的比較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控制選擇那些具有眾多相似條件,但發展結局不一致的案例進行比較。以韓國和朝鮮為例,韓國和朝鮮具有眾多相似性,二戰前經濟水平大致相同,但為什么二戰以后兩者經濟差距越來越大?二是通過控制選擇那些差異非常巨大但都發生相同的政治現象的案例進行比較。比如斯考切波關于國家與社會革命的經典研究。
從反駁偽命題的角度來講,比較同樣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以著名的“李約瑟之謎”為例,即英國學者李約瑟通過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發現,中國古代有很多重要的科技貢獻,為什么卻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眾多學者都對該問題進行過解答,比如馬克斯·韋伯、黃仁宇、甚至包括李約瑟本人。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從比較的角度來講,古代許多有過重要科技貢獻的文明都沒有發生工業革命(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等),只有西歐地區發生了工業革命。因此,真正的問題是:為什么眾多文明中,只有西歐地區發生了工業革命。由于問題錯了,答案也就意義不大了。
通過比較不斷質疑、反駁,從而發現真正的、核心的問題,為人類進步提供智力支撐。發現問題以后就是回答問題,而比較也是包括比較政治學家在內的社會科學家通過回答問題創造理論知識的重要方法。比較可以避開外在表象解釋,發現真正的邏輯,創造真正的理論。因此,掌握了比較方法,就相當于掌握一把解開現實政治世界的鑰匙。這也正是為何法國政治學家馬太·杜甘將比較喻為知識發動機,為何楊光斌教授將比較政治稱為“社會科學的知識增長點”的原因所在。
認知層面:提升認知模式
從認知層面來講,學習比較政治學有利于突破狹隘的種族中心主義和例外主義。研究美國政治的學者喜歡強調美國例外論,研究德國的學者喜歡強調德國模式,研究俄羅斯的學者也喜歡強調俄羅斯模式。以自我為中心來觀察與描述周遭的一切,進而形成以本族群為中心的認知模式,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但這種本能也構成了巨大的認知障礙,導致英國政治學家艾倫·韋爾所說的“例外主義”。“例外主義”主要是指在研究社會政治現象時,否認將其與其他相似事物進行比較的可能性。在例外主義者看來,任何從事比較研究的嘗試,就算做得最好也是毫無用處的,而最壞時則會產生誤導。
比較研究強調比較的獨特價值,而“例外主義”則認定比較研究無甚價值;比較研究強調從諸多相似(或相異)之處著手研究,而“例外主義”則認定對某事物的探究只能從該事物自身中尋找原因。我們不反對政治或社會現象具有獨特性,但我們反對盲目或武斷的“例外主義”,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會扼殺探索與創新精神,甚至最終導致整個民族精神的封閉,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正如捷克著名作家伊凡·克里瑪所言:“每代人都喜歡將其自身經驗當作唯一的,將其自身的成功和災難當作劃時代的和前所未有的,這就妨礙了去評估其真正獲得的成功及其失敗的范圍和意義。”而比較研究方法正是克服狹隘的種族中心主義與“例外主義”的有力武器。
對于中國而言,“例外主義”苗頭同樣值得警惕。不可否認,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但不能因此而片面強調中國的特殊性,更不能因此而陷入“精神的封閉”。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任何形式的封閉都可能導致倒退。我們不僅要向歷史學習,“以史為鑒”,更需要以“以他者為鑒”,在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總而言之,比較政治學既是一門側重研究方法訓練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現實感非常強的學科。學習比較政治學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知識探索的樂趣,還可以加深我們對現實政治的理解,為我們改善政治生活提供思想資源。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