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是我國歷史上分布最為廣泛、影響最持久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以往學界對于木版年畫的研究,多將其視為一個單獨的藝術品或藝術形式進行文獻整理和圖片挖掘,這就極易導致將木版年畫視為一個內在邏輯與理論來源上相對封閉,且脫離民眾生活、固態、缺乏質感的藝術類型。木版年畫不同于其他繪畫形式。它包含著民眾在特定時刻的心理與民俗活動,傳遞著民眾某種浪漫情懷與民間理想,表達著對現實生活和未來的某種態度,其在民眾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木版年畫并不是固態的,而是活態的。
民俗學者將語境引入民俗學的研究,認為“就具體的民俗事象來看,時間、空間、傳承人、受眾、表演情景、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等不同因素共同構成了民俗傳承的語境”。就民俗學而言,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學科研究的主流轉向“語境中的民俗”已成為學界的普遍共識。民俗學者自覺地在一個限定性語境范圍內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這對開展民間藝術形式的研究頗具借鑒意義。任何民間藝術形式都存在于其所處的鄉土語境中,或可言鄉土語境是民間藝術形式存在的根本。在以往關于民間藝術形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把其“從具體的時空坐落中抽取、剝離出來,無視具體時空坐落中的語言與制度體系、人們的行為方式以及人們對制度和行為的看法,更不考慮文化與創造文化的人之間的關系”。這無異于將原本有著豐富文化內涵與生命韌性的藝術形式抽離成一些脫離具體時空的無生命力的僵硬文化物象。
需要說明的是,語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即語境并非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因參與其中的時間、空間、人等多種因素的變化而不斷流變。語境范圍是有大小之分的,既可以是一個村落、鄉鎮大小的語境范圍,也可以是一個文化類型或族群的語境范圍,還可以是某一個歷史時期的語境范圍。不同語境下的文化物象可能呈現出迥異的面貌。任何一個具體的民間藝術形式既存在于我們的民族大語境之中,也存在于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性語境之中,還存在于不同地域的差異化語境之中。因此,圍繞一個具體的民間藝術形式開展研究,要對其在不同語境下的表現形式及涵載的時代寓意加以分析,才能相對細致全面地對其加以深描。民間藝術形式本就置身于一個不斷變化的語境中,任何研究靜態的民間藝術形式的方法,都將失去對其全面且活態的認知。
將語境引入到木版年畫的研究中,在特定語境中能夠多維地觀察到活態的木版年畫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鮮活民俗事象。就筆者長期關注研究的對象聊城木版年畫而言,其既受黃河流域農作文化的廣泛影響,更受運河流域商業文化的深層影響,這在其所處魯西運河流域的社會中表現得較為明顯。明初至今,聊城運河社會的木版年畫經歷了由移民而來的外來藝術形式,到區域民眾特定精神信仰的民俗用品,進而成為區域部分民眾群體生計的產品,直至新文化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嬗變過程。這一嬗變過程既受其所處區域社會的鄉土文化和民眾群體的影響,更被國家大勢所左右。
民間藝術形式的嬗變是在一個更加宏大的語境中實現的,在以往關于民間藝術形式的研究中,多是作為其歷史背景予以簡單交代,少有將語境中活態的民間藝術形式予以呈現,呈現的多只是一個關于其歷史沿革、題材、特征、功能等民間藝術形式的介紹,感受不到其在當時社會語境中與多種因素之間的互動,使其相關研究缺乏應有的質感。將語境引入到民間藝術形式的研究中,或在一定語境中研究民間藝術形式,能夠讓觀者看到一個與鄉土社會有著密切互動的活態藝術,也能感受到民間藝術形式的動態繼承。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從群體生計到文化遺產:聊城木版年畫研究”(18YJC760136)、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重點項目“東昌府木版年畫研究”(17BWYJ02)階段性成果;山東省民間美術資源保護與研發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