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形成了獨特的學理邏輯和歷史軌跡,集中體現為三個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明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相結合。
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最基本的結合方式。這里所強調的中國實際,主要指階段性、動態發展的中國國情。
在奪取政權的革命時期,對國情的把握主要是敵我界線劃分、領導與依靠力量界定和組織、奪取政權方式選擇等。
在我們黨執政的建設時期,國情分析及其應用主要是為建設服務,一般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結構、科技狀況、開放程度等)、社會階級階層分布、文化格局、面臨的國際環境,等等。
例如,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多層次、不平衡的現狀,選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形式以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結構;在政府宏觀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三有”體制(企業有活力、市場有效、宏觀調控有度),走上培育現代化經濟體系之路。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根本遵循是:在堅守理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基本原則(共產黨領導、公有制為主體等)的前提下,一切路徑和方式的選擇都從實際出發,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制約一切領域。
與世界文明相結合
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面對國際社會、世界文明,不排斥、不拒絕,才能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這也是當年馬克思談到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必要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態的誕生,將所處的歷史階段客觀、科學地界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通過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形態所需要的基本原則或底線的維護,堅守了社會主義性質定位;另一方面,通過認定由生產力發展滯后帶來的“不成熟”狀態,以區別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發展可取消商品、貨幣的層次或階段,從而為吸納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創造了廣闊空間。
一定意義上看,改革開放后形成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均離不開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明相結合。一是發揚了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制度優勢,尤其是堅持黨的領導使社會穩定有序,確保了穩中有進的發展局面;二是充分利用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制度機制體系,使資源配置效率與產業轉型升級得以高度融合;三是以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姿態探索計劃與市場、政府與企業、公有與私有混合經濟等優勢疊加的運行和管理體制。
與優秀歷史文化相結合
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具有包容性、務實性、正義性等特點,善于捕捉歷史機遇,促進中外文化融合。
包容性體現為包容差異!熬雍投煌崩砟睿两袢跃哂衅毡橐饬x。這里的“不同”即差異性,可存在于“和”(一致性)之中,表明多樣性統一。
包容性體現為包容超越。對于超越自己的對象不嫉恨而欣賞,并以學習借鑒的心態去看待和處置,正是“三人之行,必有我師”。這里的“我師”不僅指超越自身的部分,也包含看見和克服不足、缺點,從而完善自己。
包容性體現為包容開放。晚清時期的夜郎自大、閉關自守導致落后挨打。這一狀態給人以文化錯覺,以為中華歷史文化具有封閉性。其實,這是一種文化意識的顛倒。
其實,從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來看,不乏大量開放意識和實踐。古絲綢之路就是一個典型。海上起于秦漢時期,貿易波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沿岸國家;陸上以漢武帝治理西域連通中東、中亞、西亞對接羅馬為標志,使中國對外貿易貫穿眾多朝代。
再來看務實性,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歷史基因,包含堅持從實際出發、探索真理的精神。最著名的古代格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是提醒人們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學風。
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非理性狂熱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國思想界就表現出求真務實的特征。例如,代代傳頌的“大禹治水”,不僅展示了忘我的奉獻精神,而且是務實文化的一個經典的案例,改“堵”為“疏”的求實舉措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除了包容性、務實性,正義性也是一個顯著特點。《禮記》《禮運》中提出的大同思想,今天看來具有烏托邦因素,但從人類長期發展指向角度來判斷,一些夢想如沒有私有制、人人為社會勞動而不是為己、沒有特權和世襲制等,都是社會的正義性追求,其猜想和期待是符合人性的。
顯然,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結合,不僅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根基上伸展、堅固,而且為其成果的進一步拓展創新提供了資源和空間。
總之,新中國建立70年來的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帶來了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豐碩成果,而且對世界文明有諸多裨益,揭示了人類現代化的成功道路并非只是單一選擇。
。ㄗ髡邽樯虾J辛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