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等教育發展歷程,高職院校一次性擴招100萬人是絕無僅有的。應該說,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這顯然是一個重大政策利好,然而如何將這一重磅“硬政策”接穩用好,實現“軟著陸”,至關重要。
“硬政策”帶來職教發展好機會
此前,我國高校曾經有過三次大規模擴招。第一次是1958年,到1960年時我國高校招生人數達到32.3萬人,與擴招前的1957年相比,增幅達462.9%。第二次是1978年,當時全國各行各業人才奇缺,原計劃招生29.3萬人,后增加近11萬人,共錄取40.2萬人,擴招比例25%左右。第三次是1999年,原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出緊急通知,決定在年初擴招23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33.7萬人,招生總人數達159萬人,招生增幅達47.4%。應該說,自1999年以來,我國的高校招生規模一直在持續擴大,但后期的擴大比例基本在3%以內。直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按照去年高職高專院校共計招生370萬人測算,擴招規模27%左右。
除了1958年擴招外,前幾次大規模擴招的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規模難以適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供求存在矛盾;同時也包括人民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和需求越來越強烈,黨和國家積極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而本次高職院校的大規模擴招,主要是從民生視角提出,在鼓勵應屆高中畢業生報考的同時,鼓勵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群體報考,重點解決就業人員技能提升問題。
從大規模擴招的結果來看,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公眾對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滿足,進而有效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學率,有力提升了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水平,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快速提高。與此同時,伴隨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學校在辦學基本條件方面實現了飛速發展。
好機會期待“軟著陸”
面對大規模擴招這一政策利好,高職院校既要響應國家號召擴大招生規模,更要保證擴招后的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硬政策”的“軟著陸”。具體到本次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的有效實施而言,有幾個方面的難點或堵點需要提前謀劃:
一是學生住宿和實驗實訓條件等基礎設施不容忽視,校企深度合作亟待突破。伴隨擴招而來的首要問題就是學生的宿舍和后勤等問題。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1400余所,擴招100萬人,平均每所學校需要擴招700人左右,最直接的考驗是在短時間內增加700張床位,這對于多數高職院校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鑒于此,可以進一步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借助合作企業的廠房、生產設備和技術能手等資源改善辦學條件,實現與合作企業的資源共享。
二是教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內涵建設亟待加強。伴隨大規模擴招,生源質量及就學需求與目標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如何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滿足多元主體的多元需求,是高職院校需要直面的問題,必須確保擴大招生數量不降培養質量。
“軟著陸”需要“硬舉措”
為此,高職院校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拿出過硬的措施來,才可以確保百萬擴招這一硬政策的有效落實,也就是順理完成“軟著陸”。
第一,要統籌考慮、多方協作,全國下好一盤棋。擴招100萬,生源對象包括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需要多部門統籌考慮、盡早謀劃、多方協作。同時,增加的招生計劃,一定不能全國各省份(各學校)等比例增加,而要按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和院校的實際辦學能力等因素綜合考慮各地(各校)的擴招規模。對于基礎條件好、與區域產業融合緊密、辦學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梢远嗤斗艛U招計劃。
第二,要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輔助性政策和措施。擴招計劃的專業投放需要綜合考慮區域急需、產業急需和學生家長認可等因素,防止同質化專業大規模擴招,不能因陋就簡或者就湯下面,更不能為了擴招而擴招。同時,教育管理部門和高職院校要盡快完善面對不同生源的考試招生辦法和培養管理辦法等輔助性政策和措施。
第三,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職業院校作為類型教育,辦學成本明顯高于普通教育。建議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政府建立穩步增加財政投入的制度,推進高職院校在完善辦學基礎條件的同時,進一步推進以“1+X”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內涵建設。
(作者:鄭永進,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