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四個服務”的論斷彰顯了我國大學的人民立場和政治屬性,揭示了我國大學的辦學目標和初心使命,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
1.踐行“四個服務”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辦學之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F代大學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職能服務社會發展,但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培養。
從大學職能演進看,培養人才是大學歷經千年而不衰的首要職責,始終居于基礎和核心地位。從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經驗看,一流大學以培養一流人才為己任,不能培養一流人才,談不上辦好一流大學。從人民群眾期待看,辦好令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提供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題中之義。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看,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這種迫切需要折射出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給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夠匹配。歸根結底,培養人才是大學立身之本、時代所需。
“如何培養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大學的永恒課題,但人才的要求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制度中大學的回答不盡相同。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正是我國大學的時代使命。這關系到我們黨長期執政,關系到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四個服務”賦予了我國大學鮮明的價值取向,定位了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我國大學必須順應時代要求,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到辦學治校的全過程、全方面。
對如何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备咝敯研纬筛咚饺瞬排囵B體系作為基礎性工作。
在辦學中,西南大學秉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造就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著力構筑育人生態,以德立人。以課程、科研、服務等十大育人體系建設為抓手,強化“五維貫通”,即貫通課內與課外,貫通專業與思政,貫通線上與線下,貫通教師、干部和服務隊伍,貫通家、校、社三方,構筑“三全”育人生態圈。比如,辦好思政課,探索“一體多維”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堂與實踐、文化、網絡協同建設,專家、教師、朋輩和網絡宣講有機結合,奠定學生理想之基。
著力提升能力本領,以學育人。按照“基于綜合、立于專業、歸于個性”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學生發展分層、學科教育分類、課程教學分級、培養過程分段、學生管理分流的“五分”人才培養體系。把“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塑造”融入教育教學;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發展、綜合實踐、個性選修、創新創業“六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搭建“1+2+N”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增強能力素質。
著力強化責任擔當,以行礪人。通過榜樣示范、實踐體悟、勞動服務、學風養成等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開展頂崗支教支農、尋訪紅色圣地、勞模工匠進校園等活動,用杰出校友袁隆平先生的事跡,砥礪學生“心在最高處、根在最深處”的品格。
2.踐行“四個服務”必須把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作為重大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傳統上,高等教育發展方向一直存在“認識論”與“政治論”兩種哲學、兩條道路的論爭,但現代社會,大學已經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高等教育的基礎作用和先導作用愈發明顯。事實上,“認識論”遵從高等教育發展的自身邏輯,“政治論”遵從高等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邏輯,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高等教育發展沒有孤立的“認識論”,也沒有絕對的“政治論”。大學本職是對高深知識的創造、教化和傳承;而高深知識只有在服務社會中才體現價值,大學既通過服務社會獲得辦學資源,又在服務社會中形成新的學術問題和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走向“認識論”和“政治論”的融合,恰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大學必須樹立在為國家和社會服務中創新知識、作育人才的理念。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表明,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軍大學、延安公學等,還是在建設時期和改革時期創辦的各類新型大學,都是在服務黨的奮斗目標中發展壯大的,這造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特色和紅色基因。“四個服務”既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優良傳統,也反映出我們黨對高等教育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高等教育自身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邏輯的統一,揭示了我國大學的時代方位和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蔽髂洗髮W扎根西部,堅持以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不斷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在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中肩負時代使命。
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學校組建“鄉村振興研究院”,發起“重慶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聚焦鄉村振興五大領域,開展決策咨詢、規劃設計、人才培訓、科技支農、成果轉化等服務。整合組建學部,實施“一流學科引領、基礎學科提振、新興交叉學科突破”計劃;調整人才培養結構,突出師范、農業教育特色,年均為西部地區培養基礎教育師資和農業農村的本碩人才近8000人。探索“專家下鄉、結對幫扶、基地示范”科技扶貧模式,助推重慶區縣建成中國“黃連之鄉”“柑橘之城”“肉牛之都”“脆李之鄉”,推動農業轉型和脫貧增收;承擔“民族地區深度貧困大調查與貧困陷阱跨越策略研究”等一批國家級課題,政策建議被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采納。引進院士團隊與校內專家共建“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中心”,打造治理面源污染、發展循環農業、推廣綠色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技高地。把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化辦學結合起來,加入“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中波大學聯盟,與“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的34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設立孔子學院和海外漢語推廣基地,培養人才,聯合科研,促進了科技和人文交流。
在服務社會中,學校也催生了一批新的學科增長點和重大學術成果。實踐證明,只有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把論文寫在廣袤天地之間,才能找準我國大學的價值坐標和奮斗目標。
踐行“四個服務”必須把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作為根本保證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實現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發展面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回答清楚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這深刻闡明了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問題。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走好高等教育強國之路,辦好我國大學,關鍵也在黨。實踐證明,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歸根結底,黨的領導既是我國大學的內在基因和鮮明標識,更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和最大優勢。歷史和現實表明:只有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才能確保我國大學的指導思想、教育方針、目標任務符合時代要求,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辦學方向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方向一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根本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強思想政治引領,鞏固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關鍵在于把黨的領導與黨的建設統一起來,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抓好高校黨組織建設,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核心在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四個服務”中找準辦學定位。
西南大學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加強黨的建設和從嚴治黨相結合,堅持黨建工作與事業發展相融合,以黨建引領事業發展,以事業發展和師生滿意衡量黨建工作成效,實現兩促進、雙發展。
抓住巡視整改契機,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精心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強化理論武裝,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舉旗定向、鑄魂育人,做實校院班三級理論學習,做深理論研究闡釋,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入腦入心。把牢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堅持破立并舉,完善責任鏈條,建設堅強的馬克思主義陣地。
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黨政分工、密切協作、教授治學、民主管理,優化治理結構和制度體系,激發辦學活力與合力。嚴管與厚愛并重,鍛造政治強、業務精、師德高的教師隊伍和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為講政治、懂教育、有擔當的人搭建事業舞臺。夯實黨建工作基礎,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全覆蓋,把黨支部建在教研室、實驗室和科研團隊,建在學生園區和學生社團,事業發展到哪里,黨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實施“對標爭先”計劃,涌現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大學生中宣團、學生園區特設黨支部等先進集體,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攻堅克難作用更加凸顯。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辦好我國大學要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更要立足國情、守正創新,把自身命運與黨的事業、人民福祉、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中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康莊大道。
(作者:李旭鋒,系西南大學黨委書記;張衛國,系西南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