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者說】
如果說文學是時代的鏡子,小說是時代的縮影,那么如何將變革時代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融入兒童文學,讓少年兒童感受當代中國正在經歷的巨大社會變革和深刻的歷史變遷,從中汲取精神成長的力量,這對兒童文學作家而言既是一種歷史責任,也是一個藝術考驗。在這方面,著名作家徐魯深入生活一線,精心雕琢的《追尋》作了有益的探索,淬煉出難得的小說精品。
《追尋》寫的是一條白鰭豚與一個科研團隊之間的故事,是一部穿越時代大勢、執著尋夢的現實主義小說。這個夢是詩意的,但卻是艱辛的。堅守長江水生物科學研究的伍老、徐佩芳和劉俊等三代科學家,為了尋找、保護比大熊貓還珍稀的淡水鯨類動物白鰭豚,在千里長江和浩瀚的洞庭湖上,如同大海撈針,苦苦尋覓白鰭豚的蹤影。年輕的科學家們在江邊湖堤的野外科考站與風雨、星月相伴,與孤獨、艱苦相守,徐教授還經歷了痛失愛子的慘劇,為的就是一睹白鰭豚的“芳容”。多少年的等待,他們終于在狂風暴雨之夜,迎來了百年難遇的雄性白鰭豚“淇淇”。這頭絕對的“水中國寶”,可是世界上唯一一頭即將開始人工飼養的白鰭豚!從此是23年的飼養、觀察、治療、呵護,精心之至,難以想象,而他們卻從青絲熬成了白頭!正是因為有了“淇淇”這個活標本,中國不僅在白鰭豚和江豚的保護生物學、行為生物學、血液生物學、生物聲學等學科里,都取得了真實的數據與扎實的成果,同時也使一代年輕的水生物科學家,借助“淇淇”的生命存在而成長起來。這是科學探索的力量,科學求真的精神。
然而,這樣的水生物科學研究,在特定時期與特定環境下卻是一種伴隨著欲說還休的無奈與艱難。水生物科學家尋找白鰭豚越來越難,當他們好不容易為“淇淇”找到可以配對的雌性白鰭豚“珍珍”時,白鰭豚賴以生存的長江生態已是千瘡百孔:“珍珍”的胃里“竟然積存了700克的銹鐵片和玻璃碎屑”。作為詩人的徐魯,其敘事筆調滿含著憂傷、無奈甚至悲憤,這與他一貫的詩性化散文從容優雅風格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敘事風格的轉換。唯其如此,才能見出這部小說力透紙背的吶喊與呼喚:救救白鰭豚,救救長江。因而《追尋》寫的也是一條白鰭豚與一條大江的故事,是一部從頭至尾呈現出物欲與堅守、克艱與奮進交織相伴的具有紀實風格的大自然題材生態小說。
從1980年發現“淇淇”到2002年“淇淇”離世,22年間,“淇淇”生存的長江與長江兩岸以及整個中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既有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變夢想為現實的時代風景,也有物欲橫流、道德滑坡甚至黑惡伴生的另一面。于是《追尋》提出了扎眼而深刻的拷問:那些如同排成“蟻陣”般盜采長江河沙的挖砂船,那些用滾鉤、錨鉤、電網、土炸彈等濫殺濫捕長江魚類的“迷魂陣”,還有那些直接將廢水污垢排入江河湖泊的大大小小的化工廠、加工廠、造紙廠,利欲熏心者的道德底線在哪里?因而徐魯筆下的《追尋》,實際上呈現出的是一種更本質的追尋:明大德,立大義,修補道德裂痕,凝聚民族精神。在修復生態創傷、重建長江與洞庭湖生態的進程中,在水生物科學家與“淇淇”相依相守的22年中,除了水生物科學研究,更生發了諸如生命教育、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長江水域保護、洞庭湖和鄱陽湖水域保護等催人警醒的話題,喚起了眾多志愿者的生態拯救與保護行動。小說的后幾章,我們看到了洞庭湖“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工程的實施,看到了“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的行動方案。正、反、合的大勢結構,預示著一個民族生態道德與生態文明探索與建構的艱辛與必然選擇,這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當代詮釋與藝術表達,透顯出作家那一種文化擔當的可貴氣度。
但《追尋》畢竟是一部兒童文學,而不是關于水生物科學的紀實文學。作為具有深厚藝術功底與數十年從事兒童文學詩歌、散文、小說創作的徐魯,從《追尋》的一開篇就植入了兒童視角、童年經驗的藝術敘事。因而《追尋》又是一部從頭至尾描寫一個洞庭湖畔的孩子與一條白鰭豚和一條大江的故事,是一部充滿童心童趣童真童話的兒童小說。作品中的孩子就是生活在洞庭湖畔的少年柳伢子,小說圍繞柳伢子與爺爺老艄公羅老爹、鄉村女教師王小月,以及離家出走打工終于又歸來的柳伢子的媽媽玉娥等人的經歷,鋪設開了一幕幕時而令人心喜時而又令人心酸的當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圖景。正是這些平凡普通的人們,對鄉土的守望與依戀,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追尋,與幾代科學家畢生追尋“長江女神”白鰭豚的偉大夢想聯系在一起,與新世紀的生態文明、明德培元的時代精神建設聯系在一起。作家的藝術構思是頗費心機的,《追尋》自始至終以洞庭湖畔少年柳伢子——后來的青年羅春柳的成長為一條敘事線索,對應并水乳般交匯進另一條武漢水生物科研所科學家們的故事線索,塑造了一個善良真誠、是非分明而又鄉野氣息十足的少年藝術形象,讓我們看到了完全不同于都市孩子的另一種生存環境與成長之路!吧倌晷氖庐斈迷啤,當柳伢子長大后從省師范學院畢業,重新回到洞庭湖邊,成為一名鄉村干部時,長江生態保護的藍圖正在徐徐鋪展。徐魯用詩的語言謳歌著春回洞庭,春回長江,讓人們看到了藍色長江的明天和希望,看到了“我們這一代人,仍然要在長江和洞庭湖邊,繼續我們的搜尋……”
一部優秀的小說,必然是傾注了作家真誠的生命體驗與真實情感的小說!蹲穼ぁ肥且徊恐幐枭、以筆為旗的大寫時代風景與探究生活真諦的小說,一部給少年兒童多方面精神啟示與教益的小說,一部浸透著作家對長江、對祖國青山綠水生命熱誠與情感的小說。
(作者:王泉根,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