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尤其隨著全國教育大會、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國家層面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具體到高校層面,雖然“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首要職能”“教育質量是生命線”“教學處于中心地位”等等一直掛在嘴邊,但實際上無論是高校對本科教育的管理管控,還是師生對本科教育的重視投入,都給人失之于寬、失之于軟、失之于松的感覺。強調本科教育的首位度,就是要使其嚴起來、硬起來、緊起來。
首位度是一個形容市場競爭力的指標。由此衍生出的較常見的有“城市首位度”和“經(jīng)濟首位度”,前者反映區(qū)域城鎮(zhèn)規(guī)模序列中的頂頭優(yōu)勢性,也表明區(qū)域中各種資源的集中程度;后者一般是指在一個省域范圍內,第一大城市經(jīng)濟指標占全省的比重。
本科教育,恰恰代表了高校的核心競爭力,理應集聚高校最多的資源,帶動高校整體發(fā)展。因此,首位度正是當下我國高校的本科教育最需要的,最應理直氣壯彰顯的。
首先,本科教育要通過彰顯首位度提高顯示度。相對于本科教育,高校在科技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國際合作、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往往更立竿見影,更具顯示度。本科教育則工作周期長、改革見效慢、反饋有滯后;反之,任何一處疏漏也在短期內難以察覺。這就讓部分高校和師生心存僥幸,“想起來抓一抓,忙起來放一放”。殊不知,跬步將至千里,小流終成江海,細水長流經(jīng)年累月后,本科教育才是高校最具顯示度的名片,也可能成為最難補齊的短板。因此,必須充分彰顯本科教育的首位度,以本為本,大張旗鼓、名正言順地抓本科教育。
其次,本科教育要通過彰顯首位度夯實重要性。縱向比較,本科教育在高校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與科研、學科、師資等橫向比較,其受重視程度卻難免相形見絀,至少在很多考核指標體系中處于弱勢。當高校面臨傾向學生還是傾向學科的資源配置時,當職稱評聘面臨教學為主還是科研為主的指標考量時,當教師面臨潛心育人還是攻關科研的精力分配時,不少高校、部門和教師都很難旗幟鮮明地選擇前者。雖然本科教育與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并不矛盾、無法割裂,甚至相輔相成,但只有真正直面這樣的橫向比較,堅定不移地將本科教育放在首位,才能稱得上以本為本。
再次,本科教育要通過彰顯首位度增強集聚力。首位度并不單純強調數(shù)量、體量上的優(yōu)勢,而更看重發(fā)展質量;首位度也并非將人口規(guī)模或經(jīng)濟水平作為單一指標,而是強調資源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同理,在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過程中,也要跳出育人看育人、跳出本科談本科。在一所大學的整體發(fā)展中,本科教育是整合全校資源后去參與校際、國際競爭,還是與科研、學科、師資等相對均衡發(fā)展,抑或是孤立發(fā)展,使學校在校際、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取決于該校各類資源在本科教育的集聚程度,以及本科教育對該校各項工作的輻射帶動力。
高校辦學要聚精會神抓首位度。
一是校領導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辦學理念首先在本科實踐。校領導的注意是對首位度的鮮明引領。在制度的制定、工作的落實、細節(jié)的關注上,校領導都要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美學生所美,創(chuàng)造適應和引領學生成人成才的本科教育。
二是學校資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本科教育所需的資源既包括傳統(tǒng)的、顯性的、硬件方面的,也包括新興的、隱性的、軟件方面的,無論是智慧教室、線上課程、實驗實習條件,還是圖書資料、競賽培訓、出國交流機會等,只要有利于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就優(yōu)先配置、重點傾斜。
三是教師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激勵機制首先在本科創(chuàng)新。設置教學優(yōu)秀獎、職稱評審要對教學質量提出明確要求、師德師風一票否決、績效改革加大本科教學比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是核心價值首先在本科確立,辦學質量首先在本科檢驗。一所大學的育人特色,往往最能體現(xiàn)其價值取向,要將校風校訓承載的特色,通過學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身上打下集體烙印。
人才培養(yǎng)雖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但并不代表加強本科教育就能順其自然,“佛系”為之。一方面,要向本科教育匯聚資源,將高水平師資轉化為高水平課堂,將高層次協(xié)同轉化為高層次能力;另一方面,把本科教育的首位度進行輻射,通過協(xié)同育人深化合作共建,通過創(chuàng)新教育充實科研團隊,通過全面發(fā)展營造校園文化。
(作者:李北群,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