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擔使命,就是要牢記我們黨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保持斗爭精神,敢于直面風險挑戰,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無私無畏的勇氣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以強烈的使命擔當,為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之際,回顧中國共產黨勇擔歷史使命的奮斗歷程,明確新時代擔負歷史使命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具體要求,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偉大的黨承擔偉大的使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自覺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明確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而黨的最低綱領則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號召中國人民集聚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1925年1月,正值國民革命轟轟烈烈向前發展之際,黨的四大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應該擔負起的責任,即“以為不斷地向群眾解釋,用什么方法中國人民才可以脫離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壓迫,如何才能與世界勞農革命運動聯合起來……是自己唯一的責任”。同年12月,毛澤東在為《政治周報》創刊號所寫的發刊理由中寫道,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
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到了最關鍵時刻,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基本前提。1939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紀念“三八”婦女節大會上講道:“現在,我們中華民族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受到帝國主義的束縛和壓迫;中國人民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受到封建勢力的束縛與壓迫。因此,我們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就要打碎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壓迫,為爭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與平等而奮斗。”1941年5月,毛澤東在為延安《解放日報》撰寫發刊詞時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本報的使命,本報同人完全相信,由于世界人民與中國人民協力斗爭的結果,世界必然要變成一個世界人民的光明世界,中國必然要變成一個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中國,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切企圖,我們是能夠粉碎的。”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天,毛澤東在《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中深情寫道:“我們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現在是站立起來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如何把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重中之重。中國共產黨要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一是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二是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2年2月,毛澤東在《軍委關于部隊集體轉業的命令》中指出,“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而我們已作了的工作,還只是向這個方向剛才開步走。”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提出了“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方針目標。同年9月,黨的八大明確提出集中力量解決國內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并為中國經濟獨立自主的、持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文革”結束之初,國家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中華民族再一次面臨與世界逐步拉大差距的危險。正是基于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的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早在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就指出:“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是我國人民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這其中也內在地包含著中國共產黨所擔負的歷史使命。1990年4月,鄧小平在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時也講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自身歷史使命的認識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深化。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回顧歷史,98年來中國共產黨進行的所有探索,完成的所有艱巨工作,實現的所有偉大成就,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始終把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作為自己的使命與責任。
黨的歷史就是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處處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之中。縱觀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復興史,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最前線,始終堅定不移地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1921年7月,當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之時就在黨的綱領中規定,“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也就是采取革命的方式改造國家和社會。毋庸置疑,干革命就會有流血、有犧牲。在當時飽受列強侵略、國家戰亂不斷、反動勢力十分強大的舊中國,決定以革命的方式挽救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于水火之中本身就需要一種勇氣。因此,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立即投身工人運動,隨后又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合作,推動大革命高潮的到來。1927年,正當國民革命順利開展,革命事業不斷取得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接連制造“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然而,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被反動派的屠刀所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繼續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而不懈奮斗。
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以挽救民族危亡。在1931年9月20日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明確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隨后,中國共產黨不計前嫌,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在1933年1月17日,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布《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愿在三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提議在停止進攻、給予人民以自由權利和武裝人民三個條件下,全國各軍隊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長征到達陜北后,中共中央以民族大義為重,明確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主張,大力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先,實施全面抗戰路線,開辟敵后戰場,先后打退和制止國民黨頑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堅決反對妥協投降的傾向,維持住了全民族共同抗戰的局面。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了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早日結束戰爭之苦,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努力。毛澤東更是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重慶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盡管和平談判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中國共產黨人以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利益為重的行動,贏得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
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使中華民族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人勇擔使命,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黨內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沈陽軍區工程兵某部運輸連班長雷鋒等。正因為擁有許許多多這樣為了國家興盛、民族富強而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共產黨人,當時的中國才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中華民族才能以嶄新的姿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他們也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勇擔歷史使命的最好寫照。
“文革”結束之后一段時間,由于“左”的指導思想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糾正,黨和國家的工作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面對中華民族與世界的差距不斷拉大的局面,中國共產黨牢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堅定地進行撥亂反正,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提出,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確立;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明確,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和“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提出;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綱領的制定,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強調;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提出,這些無不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巨大政治勇氣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擔當精神。回顧黨的全部歷史,始終有一個主題,這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應有的使命擔當
總體而言,檢驗中國共產黨人能否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有三個標準:一要從思想上看“想不想擔”,二要從行動上看“敢不敢擔”,三要從能力上看“能不能擔”。
第一,牢記使命,自覺擔負起歷史使命,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歷史使命的前提條件。“艱難困苦,玉汝于成”,98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歷經千難萬險,才使得今天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只有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才能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牢記使命,自覺擔負起歷史使命,首先要學習黨的歷史,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是如何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1942年3月,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話中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那么,在新時代如果不把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搞清楚,中國共產黨便難以自覺地擔負起歷史使命。其次,牢記使命,自覺擔負起歷史使命,要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縱觀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歷史使命始終互相交織,不斷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為著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前赴后繼、奮勇拼搏。牢記使命,自覺擔負起歷史使命,還要弘揚革命精神。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產黨員為了黨和人民事業英勇犧牲,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只有繼承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才能將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所擔負的歷史使命轉化為自覺行動。
第二,主動作為,勇于擔負起歷史使命,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歷史使命的關鍵一環。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心里怎么想固然重要,但如何去做更為關鍵。主動作為,勇于擔負起歷史使命,首先要激發廣大共產黨員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一個人有多大擔當,能擔多大責任,才能干多大事業,對于一個政黨來說也是如此。1939年12月,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批評過黨內不愿擔當、不負責任的現象,他說:“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過:“擔當就是責任,好干部必須有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幟鮮明,敢于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如此之近。勇于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積極主動作為,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的責任,也是對前人和后人的責任。主動作為,勇于擔負起歷史使命,還要培育崇尚苦干實干的風氣。“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實干是成就事業的必由之路。培育崇尚苦干實干的風氣,使苦干實干在全黨蔚然成風,踏踏實實干事,只有如此才能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第三,提高本領,能夠擔負起歷史使命,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歷史使命的重要保證。即使思想上做到了,行動也落實了,但是如果能力不足,終究難以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提高本領,能夠擔負起歷史使命,首先要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真經”,98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擔負起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歷史使命,就在于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唯有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提高本領,能夠擔負起歷史使命,還要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黨員干部只有提高戰略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正確判斷形勢,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適應新時代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要求,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始終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