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高校應抓住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關鍵點,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推進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以鑄魂育人為核心,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須著力在育好新人、建好隊伍、講好課程上下功夫。
辦好思政課根本在育人。我國教育必須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理論課責任重大,不可替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須通過思政課對學生開展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思想基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學生更加深刻理解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明確新時代青年肩負的歷史使命,自覺將個人價值實現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個要”的要求,為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指明了方向。應促進思政課教師在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不斷提升,特別是系統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切實學深學透、講清講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天津大學組織思政課教師通過分專題集體備課方式加強集中學習研討,促進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追求深、精、實、新。
辦好思政課基礎在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思想性是思政課建設的首要要求,須堅持“八個統一”的要求,在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由“進”到“深”上著力,在教材、教法改革創新上著力,用徹底的思想理論、貼近學生的方式方法回應學生的思想和實際困惑,用真信、真知、真情講好各門課程,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對于高校來講,應特別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問題,推進思政課和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所有課程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以教師隊伍為基礎,落實全員育人責任
高校教師應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堅持師德第一標準。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須常抓不懈,引導教師將教書育人與自我修養相結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根據教師隊伍實際,不斷完善細化師德評價考核監督制度體系,做好教師教育培訓,將師德要求貫穿教師發展的全過程。弘揚優秀師德文化,深入挖掘老一輩教師為人為師為學的感人事跡,加強身邊典型選樹,以高尚的師德風范引領青年教師成長,努力形成敬業愛生的濃厚氛圍。天津大學明確提出以師德之優創天大之優,連續20年開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先進個人、我心目中的好導師、十佳杰出青年教師等評選,涌現了一大批敬業愛生的先進典型。
提升教師育人能力。育人是一門學問,既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也需要實踐經驗的支撐。高校教師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完成好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成為一名好老師,需要經過系統的培養和鍛煉。應把教師育人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擺在重要位置,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天津大學建立了面向教師發展過程的育人能力培養體系,比如對新入職教師建立了由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世情國情黨情教育、師德師風典型教育等組成的課程體系,在職業初期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盡快實現角色轉換,在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實現快速提升。
明確全員育人責任。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是基礎,如何將全員育人要求落細落小落實,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問題。強化全員的育人責任意識,讓服務學生成長發展作為每一位教職員工的第一職責,成為每一位教職員工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全員育人責任是和每一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特點息息相關的,須在強化全員育人導向的基礎上,分類確定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不同崗位的育人職責,形成育人職責體系,細化成具體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為不同崗位的人員提供做好育人工作的指導和依據。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構建協同育人體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高校工作各個方面。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應圍繞學生成長,努力在協同上下功夫,構建協同機制,創新育人的載體。
圍繞學生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中,應主動深入學生、關注學生,同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真正了解學生的所想所需,把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心關切作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和出發點,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探索用學生喜愛的話語方式和活動方式引導和感染他們,把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構建協同機制。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專業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學與科研的協同,充分發揮高水平科研對高水平教學的支撐作用,通過科研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奮斗精神;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協同,主動面向學生思想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積極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關心關切,發揮實踐育人作用,堅持教育同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協同,注重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讓思想政治工作動起來、活起來;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協同,學校在注重加強引導和規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中的作用。
創新育人載體。實現“三全育人”,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工作載體上。應主動創新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的載體,推動各項工作育人功能落到實處。天津大學目前正在通過建設“課程思政”改革項目、網絡文化平臺和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矩陣建設、本科生創新創想大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文明校園建設等多個工作載體,通過從思想、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著力,系統提升各類育人載體對學生的吸引力,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終提升育人的實效。
以評價機制為導向,探索科學評價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評價要面向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把握青年成長成才的規律,結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形成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體系,做到“虛”功“實”做,把“軟指標”變為“硬約束”。
把育人作為評價導向。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評價體系的建立,要緊緊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把育人作為根本導向。關注學生思想成長,把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評價的首要標準。關注學生成長體驗,突出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收獲和體會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
構建融入式評價體系。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學生成長的過程,才能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評價也要同中心工作有機融合,才能有效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融入教育教學評價,將學生的思想狀況、成長體驗、學習收獲、指導幫扶等納入教育教學評估內容。融入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建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引導高校切實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融入教師隊伍的發展評價,突出各個崗位育人責任要求,引導教師更好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融入黨建工作責任體系,強化各級黨組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和黨組織書記的第一責任。
探索多維度評價方法。建立適應思想政治工作特點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法。探索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以自我評價、自我評估、自我診斷為主,形成常態化責任落實機制和監督反饋機制,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各項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同時,通過外部評價來促進對存在問題的診斷和分析,促進持續性改進和提升。探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著力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思想政治工作評價量化分析過程中的運用,更好把握趨勢性規律性的問題。探索整體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既要注重對共性內容和問題的整體性評價,又要注重結合學科專業的特點、結合師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個性化評價設計,以得到更加科學和準確的判斷。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鍵要在推動落實上下功夫,作為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天津大學將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作為推動一流大學建設的基礎工程,積極探索具有天大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家俊,系天津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