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作為傳統農業文化的生成之所,依然是道德秩序、鄉土禮俗、故風舊習等傳統的發生和維持場域。隨著鄉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現代浪潮中,鄉村的傳統社會秩序受到沖擊,鄉村社會記憶也面臨消褪。記憶是對植根于現實世界的經驗證據進行的反思性知識實踐,也是對“想象的共同體”的構建行動。記憶不僅可以維系共同體紐帶關系、創設集體身份認同,同時面對傳統消褪癥候時,刺激個人和共同體迸發出對過去的意識。
鄉村社會記憶,首先是生活在鄉村中個體自身的社會經歷反思,通過記憶的方式重構過往的個人生活經歷,是個人生活史的重新賦意;其次是一場針對過往鄉村生活的集體性追憶或者公共性實踐,是集體記憶的鮮活建構;最后是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區在國家制度建塑中的社會記憶,構成社會轉型和時代發展的生命檔案。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提出“留住田園鄉愁”,恰恰也是珍視鄉村社會記憶在理解鄉村社會之于中國發展的價值。
作為社會史意義上的研究對象,鄉村社會記憶可以用來闡釋嵌套在社會系統中的鄉村是如何生動運行和順時變遷的。社會宏觀記憶往往隨著時代變遷更易于呈現,我們也一直不缺乏這種宏觀話語闡釋。相較而言,關于鄉村社會的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的呈現則相對缺乏。
工商業文明浸入農業文明,使得原有的地方性風俗變得松弛。在此過程中,人口和資源流動加劇了城鄉間的張力。流動一方面釋放了鄉土對人口、生產力以及欲望的管控,但另一方面也對原有地方性傳統構成消解。流動引發了地方性習俗與現代文明間的沖突,影響到地方性的道德秩序,并在很大程度上鼓勵個體切斷與過去的聯系,舍棄集體性身份而選擇個人性成就。流動誘生了選擇的自由,個體容易在個人成就和記憶與傳統間發生搖擺。鄉村地方性的秩序在這樣不斷的沖突與消解中重建與維持。秩序重建表現為傳統與現代互相著力過程中的形變、削弱和再適應,并不發生文化形態的斷裂。現代文明本身的多元性和多變性將傳統與現代這一抽象二元間的牽扯推拉演繹得更為復雜。即使是城鎮化運動演進到如此迅猛的今天,傳統鄉村的鄉土性并沒有崩潰,反而因為鄉民與村落的重新多元融合而形成應對現代性力量的新的鄉土性。
鄉村作為人類族群聚居的基本物理和文化單元,在歷史長河中留有豐富的痕跡。通過對特定鄉村社區的文化遺跡遺產、集體的社會生活經歷進行整理,可重新審視過去的社會生活。每一個村落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當地鄉村社區的集體記憶心靈史。假若鄉村的社會記憶能夠得以喚醒,圍繞在鄉村生活主線上的當地鄉村文化志就可以建立起來。而當地鄉村文化志,以其地方深刻性映射整體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以及背后千千萬萬鄉民家庭和普通人的生命歷程和生命抉擇。
普通個體在社會轉型歷程中富有生命感的歷史細節,并未獲得足夠的文字著色。社會轉型研究中的個人被抽象化,被剝離日常具體的生命體驗,化約為歷史切片,而不是采用多樣的生活史來呈現或者描述現實的生活圖景。總之,鄉村中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心靈世界還未成為重要的書寫對象。近年來出現的短視頻、返鄉體、影視記錄片等形式,開啟了技術下沉與全民記錄結媒的時代,正好反映了當代人對加速的現代性的不同“寫作”方式。
皮埃爾·諾拉所說的“歷史的加速”,不僅僅是一個比喻。與地方性鄉村文化在不斷消解和重建中相伴而生的,是地方性歷史的不斷消失。對個體來講,記憶強調過去的歷史事實與當下的關聯,以及這種關聯呈現出的意義。記憶內嵌于富有生命意義的日常生活大背景中,個體與集體的行動或交互行為附著于歷史性的生活世界之中。個體的行動是在其所屬集體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進行的,這種秩序也反映了歷史變遷的軌跡。記憶是人類的本能,個體會在自我的生命歷程中形成獨特的形象,這些形象本身充滿了闡釋意義和自我意識。每一個生活在其間的個體,用他/她深刻的生命體驗和豐富的心靈世界,保存社會轉型和歷史變遷的印記。
鄉村人文遺產、文物古跡、民間敘事等構成歷史語境中的“記憶之場”,它們成為呈現記憶消失的印記以及社會對過去或者失去的記憶重建的物質和精神依托。作為生活在共同體中的成員,個體的記憶也隨著社會變遷與道德倫理價值的變化,與過去的不同部分重新獲得相關性。這些“記憶之場”正是勾連永遠逝去的過去和當下這兩個時空極值,成為重新闡釋它們的媒介,其間,每一個體在這些“場”中賦予自己生活以意義與情感。
總之,社會文化意義上的記憶,生成于現實社會并內嵌于社會框架之中,其本質是對過去的當下重構,在回憶與忘卻的辯證關系中持續存在并達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義。記憶產生于社會又締造了社會(或社群),個體記憶是在社會記憶中形成的。同時,記憶具有重建性并通過依附一個社會“意義框架”被保存下來。鄉村生活世界的記憶成為生活在其間或曾經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的一種遺產性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緊密地關聯著傳統、風俗、故土、人情,真實地表現在日常的生活生產實踐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個體變遷和村落轉型中的教育生成功能研究”(CAA16016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