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揚全球治理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著力地區安全和經濟治理,在加強亞洲地區治理的各種機制和平臺中不斷釋放影響力;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把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推動地區和全球治理向前發展提供強大的中國力量。
從3月中法全球治理論壇到6月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杜尚別峰會、二十國集團大阪峰會,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入地區和全球治理重要時段。習近平總書記不斷闡釋有關地區和全球治理的中國主張,并通過一系列雙邊和多邊的重大舉措,為推動地區和全球治理向前發展提供強大的中國力量。
高揚中國全球治理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人類的命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相聯,各國的利益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度融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逆全球化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抬頭,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全球性的新課題和新挑戰與日俱增,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人類發展再次面臨歷史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習近平總書記以寬廣的全球視野和世界胸懷,發出“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之問,呼吁各國發揚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吸收世界各國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治理理念與當今時代的共鳴點,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唱響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努力引領全球治理理念和實踐創新發展。在總體思想上,堅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堅持互商互諒,破解信任赤字;堅持同舟共濟,破解和平赤字;堅持互利共贏,破解發展赤字。在全球經濟治理上,以平等為基礎,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以開放為導向,堅持理念、政策、機制開放,適應形勢變化,廣納良言,充分聽取社會各界建議和訴求,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和融入;以合作為動力,加強溝通協調,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以共享為目標,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在全球安全治理上,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摒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思維,摒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各國一起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世界長久和平。在全球人權治理上,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堅持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的新人權觀,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
著力地區安全和經濟治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積極擴大參與全球治理從亞洲安全與發展治理著力。在加強亞洲地區治理的各種機制和平臺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和上海合作組織由于新時代中國力量的持續推動而日顯重要,不斷釋放影響力。
亞信創立于1992年,是亞洲覆蓋范圍最大、成員數量最多、代表性最廣的地區安全論壇。從2014年到2018年,中國擔任該組織主席國。在2014年上海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事業的高度,提出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新安全觀,倡議探索符合亞洲特點和各國共同利益的安全和發展道路,推動亞信成為覆蓋全亞洲的安全對話合作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建立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加強亞信能力和機制建設,支持完善亞信秘書處職能,在亞信框架內建立成員國防務磋商機制及各領域信任措施落實監督行動工作組,深化反恐、經貿、旅游、環保、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通過舉辦亞信非政府論壇等方式,建立亞信各方民間交流網絡,為廣泛傳播亞信安全理念、提升亞信影響力、推進地區安全治理奠定堅實社會基礎;增強亞信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既要加強同本地區其他合作組織的協調和合作,也要擴大同其他地區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對話和溝通,共同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作出貢獻。這些建議和中國作為主席國的積極作為,使該組織的地位明顯提升。經過今年峰會,亞信將在中方建議的推動下,從互敬互信、安全穩定、發展繁榮、開放包容、合作創新等五個方面促進亞洲安全與發展,開創亞洲安全與發展合作新局面。
上海合作組織創立于2001年,經過2017年擴員后,已經擁有8個正式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6個對話伙伴,成員國的經濟和人口總量分別約占全球的20%和40%,堪稱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合作組織。上合組織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為指引,以安全、經貿、人文為“三大支柱”,構建起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建設性伙伴關系。在2018年6月青島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觀、安全觀、合作觀、文明觀、全球治理觀,豐富了該組織的合作理念;推動該組織凝聚團結互信的強大力量,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礎,打造共同發展繁榮的強勁引擎,拉緊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紐帶,共同拓展國際合作的伙伴網絡。在今年比什凱克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進政治互信,加大相互支持,擴大利益匯合點,把該組織打造成團結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擔的典范、互利共贏的典范、包容互鑒的典范,為地區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新貢獻。同時,上合組織堅持完善伙伴關系布局,鼓勵觀察員國、對話伙伴更廣泛參加各領域合作,加強同聯合國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交流,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共同致力于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
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按照責任、權利、能力相一致的原則,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同時,中國推動和攜手其他大國在全球治理中展現應有的國際擔當。3月,中法簽署《關于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重申尊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強調堅持多邊主義是推動國際合作應對不斷增多的共同風險和挑戰、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最佳方式,重申愿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保護、核互擴散體系、反恐等方面面臨的挑戰。6月,中俄簽署《關于加強當代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強調維持良好大國關系對解決全球戰略性問題的重要性,認為核武器國家對國際安全和全球戰略穩定負有重要責任,呼吁核武器國家停止毫無限制地發展全球反導系統,表明將繼續共同維護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擴散和軍控領域國際機制體系。兩國特別主張國際社會以聯合國為平臺,研究新興科技發展及其軍事化應用對國際安全可能造成的影響及其法治化規范,同時確保各方平等參與,充分反映各方立場和關切。
在大國多邊合作方面,二十國集團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聚集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規模超過世界經濟總量的80%,影響和作用舉足輕重。從2016年杭州峰會到今年6月大阪峰會,中國一直支持二十國集團繼續聚焦世界經濟面臨的最突出、最重要、最緊迫的挑戰,加強政策協調,完善機制建設,扎實落實成果;同時,推動二十國集團順應變革,與時俱進,不斷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從側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長期政策并重轉型,才能永葆生機,引領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東方經濟論壇和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是俄羅斯主辦的兩個合作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分別于2018年9月和今年6月出席這兩個論壇,推動其不斷擴大規模、提升影響,作為各方交流思想、凝聚智慧、共謀合作的重要平臺,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方面,中國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強調尊重各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以及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堅持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促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促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歐盟、非盟、東盟、阿盟、南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
在應對重大國際地區熱點問題和全球性挑戰方面,中國繼續建設性參與政治解決,擴大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維和行動,爭取為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穩定作出更大貢獻;積極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絡、外空、核安全、反腐敗、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的治理規則,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體系保障。
在具體治理方案和舉措上,把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作為豐富國際經濟合作理念和多邊主義內涵、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公共產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從總體布局的“大寫意”階段轉向聚焦重點、精雕細琢的“工筆畫”階段,不斷同各國發展戰略、區域和國際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協同增效,通過雙邊合作、三方合作、多邊合作等各種形式,鼓勵更多國家和企業深入參與,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扎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建設,為各領域務實合作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