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詩人柳得恭(1748—1807),字惠風,號泠齋,18世紀朝鮮北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同樸齊家、李德懋、李書九合稱“漢學四家”。其詩歌選本《中州十一家詩選》專門收錄清朝文人的詩作,旨在將中國古典詩歌傳入朝鮮,由此促成了東方文化交流的盛會。
撰文提要 精選詩篇
1777年,柳得恭為其《中州十一家詩選》作序。這一年,距北學派先驅洪大榮游燕開啟中朝文化交流的“融冰之旅”,正好過去10年。柳得恭作為北學派的重要詩人,本身具有極高的詩學素養,其詩內容豐富,意境優美。他精心選擇其時與朝鮮士人有交往的11位清朝詩人(陸飛、嚴誠、潘庭筠、李調元、李鼎元、祝德麟、博明、周厚軒、郭執桓、李美、孫有義),詩作127首,編成此書,所選詩歌主要涉及紀行寫景與贈答唱和兩大主題。柳得恭為書中每位詩人撰寫小傳,詳細敘述中朝詩人交往的時間、經歷,闡述對詩主的評價。尤為可貴的是,每則小傳后附詩人詩集,以方便讀者查閱。《中州十一家詩選》雖然是詩選,但同時也是一部北學派文人與清朝文人的交友總集。
18世紀中后期,東亞一些國家文化價值觀發生變化。朝鮮北學派士人迫切想要走出國門,開拓眼界。與此同時,毗鄰的中國清朝經過“康乾盛世”,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出現繁榮局面。在這種背景下,朝鮮北學派士人來到中國,與清朝士人進行思想交流,探討學術問題,評點詩文創作。他們回到朝鮮,便提出“北學中國”的口號,主張積極接受清朝文化,學習清朝先進技術。柳得恭作為北學派士人之一,深感朝鮮詩人之局限、詩界之不幸。他為了讓朝鮮同胞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品嘗到中國洞庭的金桔、松江的鱸魚,更能在精神文化上得到中國詩歌的滋養,故而編撰《中州十一家詩選》。可見,此書之編,是他努力在朝鮮傳播中國詩歌的積極嘗試。
欽慕中國 才德互重
中朝兩國歷史上,朝鮮曾一度作為中國的藩屬國。中朝毗鄰,山水相連,這是兩國直接進行文化交流的客觀地理條件。朝鮮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中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重視禮教和漢文修養兩個方面,可以說,朝鮮是接受中國文化最全面、最徹底的國家。長期以來,朝鮮都以“小中華”自居,而中華文化是世界上處于上升時期的先進文化,“小中華”的稱謂帶給朝鮮人文化上的獨特認同感,進而演變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朝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再加上文化上的優越感,使朝鮮士人普遍對中國懷有仰慕崇敬之心。他們渴望前往中國,與中國文人有傾蓋之交,這種心態在柳得恭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柳得恭一生曾三次出使中國,《中州十一家詩選》編于他出訪中國之前。他在該書序中明確指出,學習詩歌必須效法中國,因為中國是詩歌的源頭,詩歌亦在中國走向繁盛。他將這種思想貫徹在《中州十一家詩選》以及自己的詩歌創作中,旨在讓朝鮮讀者品味到中國詩歌之真味,從而為僵化的朝鮮詩風導入新鮮活力。
柳得恭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去中國之前,他已對清朝學人的詩集和著作,以及中朝學人之間交往的逸聞趣事有所了解。他欽慕中國文化,渴望前往中國,曾數次委托前往中國的親友將自己的詩集帶去,請清朝詩人評點、作序。清朝文人潘庭筠稱他“才情富有,格律獨高”。通過書信往來、贈答唱和,柳得恭在未到中國之前,就已聲名遠播,與清朝詩人互為神交。然而,柳得恭選詩人、詩歌,并不一味以詩人名氣大小、作品高下為標準,而更看重人品。如感慨李調元(號雨村)為人:“中國人于朋友交際,情真語摯有如此者”;孫有義雖“詩不甚工”,然而卻“篤于信義”,故而收錄其詩。由此可見,當時朝鮮人對于詩人人品的重視。
詩畫相通 清真高遠
中國古詩創作以“自然”為最高境界,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高度。“詩畫相通”理論傳入朝鮮,受到許多朝鮮文人的重視。柳得恭亦常以畫論詩,他在《湖山吟稿序》中寫道:“不詩之畫,枯而無韻。不畫之詩,暗而無章,詩文書畫,可以相須,不可單攻也。”在他看來,詩與畫相輔相成。詩歌不僅要會意,還要吸取繪畫中的“象形”,方能使人讀之回味無窮、引發共鳴。《中州十一家詩選》列在最前面的三位文人陸飛、嚴誠、潘庭筠,均被評價為“書畫雙絕”一等一的人物。所選潘庭筠的四首詩中,題畫詩就有兩首,足見柳得恭對“詩畫相通”特別重視。
從《中州十一家詩選》中,還可以看出柳得恭對寫景感悟類詩歌的偏愛。如所選陸飛的51首詩中,39首都是寫景感懷,寫的都是真實的景物,有的詩歌直接以地名為詩題,如《無錫》《揚州》《藤縣》等。陸飛詩歌創作,偏愛從細處小處著筆,以小見大,以小景展示大景之風采神韻。柳得恭將這種風格和手法用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尤其在吟誦歷史遺跡之清古清寂之余,也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詩材詩料。這為他的詩作增添了幾分清真古樸之美,在他后來所作的詩歌中,則顯現出新奇而簡潔的特色。柳得恭的寫景感懷詩中,呈現出遠離世俗功利性的審美特征。如此種種,給當時的朝鮮詩壇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并且提供了全新的詩歌創作視角。
柳得恭三次出使中國,深刻認識到文化交流的必要性,特別重視禮教與漢字修養在東亞的交流。他發掘詩歌的審美價值,為自己乃至朝鮮詩界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州十一家詩選》以表現朝鮮詩人與清朝詩人之間的交通往來、逸聞趣事為主,透過選詩,可窺見當時朝鮮士人的詩學觀和詩學價值取向。柳得恭以詩歌為橋梁,力求使朝鮮走出邊緣地位,加入到東亞主流漢文化圈。至今,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環境中,對一個國家而言,不僅要關注自身文化的發展,以開放的意識接受各國文化,同時要保持警惕,以應對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