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運動是14世紀興起于意大利、15世紀以后遍及歐洲的,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運動,16世紀達到巔峰,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促進了希臘羅馬古典美學的再生。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強調維護人的尊嚴,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激發人們研究自然現象的熱情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自然和世界的認識。從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到薄伽丘的《十日談》,文藝復興文化除了表達人的重要價值之外,還熱情地贊美了山的崇高、海的洶涌、河的浩蕩和泉水的淙淙,甚至歌頌花草的自然之美以及休閑恬靜的鄉村生活;從達·芬奇的《巖間圣母》《蒙娜麗莎》到《琳達與天鵝》,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多注重人物與空間關系的立體表現,其內容雖然仍屬于傳統的宗教題材,但人物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卻真實地表現了世俗生活的場景,體現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特點。無論是人文主義文學先驅對自然的贊美、歌頌及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還是繪畫藝術所表現出的鮮明特征,均深刻地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及造園藝術。其中,著名的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在《建筑十書》中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引發了意大利的城市規劃、建筑及風景園林等設計實踐對幾何形態的偏愛。同時,阿爾伯蒂在書中所流露出的對自然的喜愛及對郊野別墅的推崇,也深刻地反映出人文主義者消遣娛樂、陶冶性情、追求恬靜的生活情趣。
在人文主義思想、文化、藝術、建筑等的影響下,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風景園林設計的風格也變得更加自由和靈活,追求靜謐、隱逸、親切的生活意趣。16世紀中期,意大利的造園活動興盛,手法日趨成熟,揭開了西方近代風景園林藝術發展的序幕。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園林的空間布局方式和造園要素繼承了古羅馬時期郊野別墅花園的特征。例如,古羅馬哈德良山莊依據地形變化布局建筑和園林的方式,以及軸線控制手法、餐園等水景的表達方式、修剪整齊的植物等。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曾有如此表述:“柏樹經過修剪成為厚厚的墻,或者收拾得整整齊齊、精精致致,園丁們甚至用柏樹表現狩獵的場景或者艦隊,用它的常綠的細葉模擬真實的對象。”這種對稱式的布局,以及噴泉、雕塑、修剪整齊的植物等均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展,以體現古典美學的復興。
同時,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理想。畢達哥拉斯和亞里士多德均將美等同為和諧,而和諧的內部結構即為對稱、均衡和秩序,對稱、均衡和秩序可以用簡單的數和幾何關系來加以確定。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理論家阿爾伯蒂均將這樣的美學觀點視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規律,而園林作為建筑構圖的延續,其布局自然而然地被幾何等數學關系所影響,體現出構圖的明確、比例的協調和形式的勻稱。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園林還反映了人對自然的態度是積極進取的,是勇于改造的。文藝復興關于人文主義思想的強調,肯定了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如朗特別墅。朗特別墅的布局規整而方正,依山就勢開辟4層臺地,中軸明確,嚴格對稱,12塊模紋花壇環繞中央方形水池,主體建筑分列中軸線的兩側,空間寬敞而明亮。朗特別墅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發展到鼎盛時期的代表,其造園特征繼承了古羅馬園林的特點,也體現出了人文主義者的審美意趣,即在均衡秩序下對自然要素的人工化再現。例如,朗特別墅以水景為序列構成了中軸線上的視覺焦點,將山泉匯聚成河并流入大海的過程加以提煉和藝術加工,并再現于園林中。山泉匯集于全園制高點的水源,綠蔭環繞,苔蘚依附;山泉水自八角形泉池噴涌而出,順著水階梯逐級跌落,水聲叮咚,宛如高山流水的吟唱,訴說著山林水澤間的神話,也烘托了園中愉悅歡樂的氣氛。位于三層臺地的“水餐桌”以水渠的形式呈現,象征著自然界的河流,泉水汩汩,杯盞晃動,邀朋喚友,開懷暢飲,吟詩作賦,似有曲水流觴般的詩意,也反映出莊園主人追求自由、隱逸生活的審美意趣。最后,或奔涌、或流淌、或跌宕的流水匯集到底層臺地的中心水池,明亮寬敞,光潔而平靜,恰似奔流入海,逐漸歸于平靜,并以“四青年噴泉”作為景觀的高潮,結束了這曲自然的樂章。朗特別墅莊園中各種形態的水景動靜有致,變化多端又相互呼應,并結合了階梯及坡道的變化,使得中軸線上的景觀既豐富多彩又和諧統一,將隱喻了自然元素的水景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沿中軸線布置的建筑和修剪整齊的刺繡植壇也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特征,即浪漫的理想必須包含在嚴謹的、規則的布局形式中。此外,設計師還嘗試將自然中的森林景觀再現于園林中,使之成為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朗特別墅中的叢林景觀。自然式種植的植物與別墅花園嚴謹、平整的布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為建筑、園林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
總之,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園林的總體布局是規整且嚴格對稱的,建筑與自然環境通過園林中的廊架、噴泉、植物、叢林等元素相互滲透,既具有人工性又具有自然性。此時的風景園林被視為建筑與自然之間的“折中與妥協”,是協調兩者關系的媒介。這一時期的風景園林蘊含的氣氛是寧靜、祥和的,介于法國古典主義園林與英國自然風景園之間。它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及享樂服務,還展現了人們的審美理想、對自然的欣賞與熱愛,以及對隱逸生活的渴望。16世紀末17世紀初,人文主義文化逐漸衰退,意大利風景園林設計在經歷了“手法主義”的無拘無束、獨特新穎的藝術潮流和巴洛克裝飾風格的影響之后,逐漸呈現出追新求異、自由奔放、裝飾繁復的傾向。
(作者:于冰沁,系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風景園林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