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MOOC、翻轉課堂、微課、云端大學等新教學模式不斷興起,對高校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打破傳統,將“互聯網+”概念融入專業教學,探索有針對性的專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體系,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和教育方式的飛速發展,以及中國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斷推進,尤其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等項目的推動下,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被當作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手段。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國內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混合式教學,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挖掘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為了應對新時代和信息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教師要充分認識新技術對教育發展與變革的促進作用,深化空間應用,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提升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水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培育新時期水彩專業人才的主干力量,高校水彩專業教師應該克服網絡技術的畏難情緒,巧借網絡資源,順時而變、順勢而為,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技術。
第一,建設數字化資源庫,開設在線開放課程。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進行錄像,擇優將其建設成為優質的數字化資源,尤其是“工作故事”。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因學生人數過多而無法在課堂上即時解答的問題,同時也讓學生有足夠的課余時間消化所學知識。還可以將教師針對不同層面人員的講課、講座錄音、視頻上傳網絡,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教學思想。
除了錄制微視頻、拍攝微課,教師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實時分享作品創作過程步驟圖、創作感悟等,以直觀而快捷的方式,從專業技能、藝術思維、情感表現等技術層面和思想層面指導學生,使水彩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多樣、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效果更佳。
教師平時注重積累網絡上分享的優質教學鏈接,并有針對性地選擇、推薦到教學群內,使學生能在各自的手機上觀看,解決示范教學的時效性和普及性。目前,國內典型的MOOC平臺有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由多所“985工程”高校組建的“中國大學MOOC”,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等,但與水彩相關的課程資源較少。稍具影響力的有湖北美術學院《水彩畫創作》,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解畫水彩》《水彩畫表現技法》等。隨著線上精品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相信這個局面將有所改觀。
第二,利用互聯網技術,連線大師寫生現場。寫生強調的是作畫者本身與物象之間的現時交流,并通過某種方式和形式加以表達。優質的寫生過程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加以直播,打破時空局限,連線大師寫生現場。譬如,中國美術精選的“一直播”,直播的同時可以和網友實時互動,即時回復網友提問,讓學習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樣的示范教學更能展現榜樣的力量。優秀教師往往對學生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一名積極進取的教師會使教學環節事半功倍,而教師的眼界與高度也會間接影響學生的眼界與高度。在新時代,高校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站在更高的角度,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與格局,從而在大學這一重要時期給予學生思維上的正確引領。
第三,建立“互聯網+實踐社群”,加強互動交流。在“互聯網+”時代,藝術實踐社群的創建尤有可能,也很有必要。瑪伊·哈薩格指出,實踐社群可以是一個連結個體的堅固基礎,讓共同學習超越待在學校求學的時間,成為一種不間斷的實踐。時下存在不少有影響力的水彩微信群,如水彩新概念群、水彩新表現主義群、水彩希望群、詩畫水彩群、西部水彩群,讓學生作品得以第一時間發布,接受各種評論,同時參與討論和分享各種水彩前沿信息。還有與水彩相關的專業水彩微信公眾號,如西部水彩、我愛水彩論壇、寫實水彩、水彩味道等,為廣大水彩創作者搭建了很好的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在教學實施上,可以通過云空間、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網頁等多維度平臺進行教學。課程開始前,要使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內容,通過梳理相關知識,讓學生自主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課程進行中,要求學生上傳創作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甚至可以邀約在社會上有影響力并有志于推動水彩事業的水彩畫家參與線上交流。課程結束后,上傳并發布創作成果,逐步構建和完善成果展示平臺。通過教學互動平臺的構建,學生可以提前掌握各課程的具體情況,有目的地學習和創作,并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獲得相關的專業資源。互動平臺使學生和教師的地位更加平等,互動性和合作性不斷增強,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第四,鼓勵學生參賽參展,以賽代練,以展促學。國內外相關組織每年都會舉辦展覽,國際的有英國皇家水彩畫協會水彩大獎賽、美國水彩畫會年展、美國西北水彩畫學會國際公開展、美國路易斯安娜國際展等;國內的有中國國際水彩畫雙年展及各省水彩畫家協會舉辦的年展。此外,一些綜合性展事中也包含水彩畫種。隨著互聯網進入微時代,“微畫展”應時而生,微信的普及給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過去只有去美術館和藝術展才能欣賞到的藝術作品,如今只要打開微信朋友圈,就能輕松地看到。這也為優秀學生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水彩賽事和展覽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以賽代練,賽后總結,經驗交流,提升創意。這不僅激勵更多學生提升參賽作品質量,還給高校的文化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校方、院方必須給學生提供寬松的創作環境,學生自建創作團隊,教師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支持。此時,教師的職責不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創作任務,由學生自由交流討論,從創作題材、創作方法、表現技法等方面的討論中進行思維碰撞。教師只需要把握大方向,針對學生討論中遇到的問題給予解答和幫助即可。必須強調的是,對學生的藝術創作過程具有主導權的是學生而非教師,學生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這種模式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作創新性,讓學生盡情創作,激發情感,表現自我,而且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創作出富有個性的藝術作品。因此,線上參展不僅給獲獎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更是給其他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窗口和平臺。
混合式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同,教師需要同時考慮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和互動與課后的在線協作,以及兩種活動的協調和互補。教師必須很好地將面授課堂教學與網絡平臺教學合理有效地銜接。混合式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有效延伸和補充,是“互聯網+”時代開拓水彩專業課程教學的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模式。首先,它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不斷更新和學習本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有很好的線下、線上課程的授課能力,而且要有專業項目的構建、運作、實施能力,至少要了解線上課程的制作與管理,要有和相關技術人員溝通合作的意愿和能力。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基本素養、過硬的水彩繪畫技能,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學技能和對學生的親和力。其次,它要求學生在教師有效指導下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豐富、擴充、深化課程知識,并將知識融會貫通,積極主動地發現自己的學習需求及目標,并培養評價學習成果的能力。最后,它要求教學效果評估不僅要包括教師對學生形成藝術思維、美術觀察、美術創作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入討論能力的測評,最后再結合作品,進行綜合評價,構建動態化、多元化、層次化等多維度教學評價體系。總之,要不斷深入推進“互聯網+”時代水彩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逐步實現高校文化自覺、創新思維、藝術批判、個性發展的卓越美術人才培養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