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文學《擲地有聲:脫貧攻堅山西故事》是作家魯順民、楊遙、陳克海在對山西脫貧典型進行深入和細致的社會訪談調研之后,以文學的方式呈現出的山西脫貧故事集。深刻而全面的國家政策解讀、相對明確的預設寫作主題、典型而鮮活的脫貧攻堅標本、熟稔而豐富的扶貧工作歷練等,使之成為一部兼具個人性、社會性、文化性的作品。而這種多重敘事的復調結構,也使《擲地有聲》呈現出較強的內在張力和文學價值。
這是一部有著真實品格的作品。《擲地有聲》以訪談者、親歷者和見證者的第一視角,描寫了山西鄉村的真實狀況。這里的山民在國家扶貧戰略的具體實踐中,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收獲幸福、重建希望。這里是鄉土農村當前正在上演的“真實歷史現場”,展示出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魅力。三位作者通過豐富而專業的地方志史的資料爬梳,以及翔實而具體的個體訪談,剖析山西貧困人口的致貧現狀與成因,更通過描寫國家扶貧政策的具體實踐與貧困人口奮斗脫貧的嬗變歷程,呈現出當前鄉村的“脫胎換骨”,從而立體勾勒出三晉鄉村正在發生的生活蛻變。
這是一部有著內在問題意識的作品。這種問題意識集中體現為“國家戰略設計”與“民間生活實踐”的轉化中介。脫貧戰略舉措如何惠澤于民、落地生根、長久鞏固,真正將政策性戰略轉換為民間日常生活,是一個實踐難題。《擲地有聲》以探究“從脫貧戰略到生活實踐”的中介兌現過程和脫貧舉措機制,作為貫穿調研、訪談和總結的文學敘事動力,以“政策如何執行”“政策執行得如何”“執行之后的脫貧效果如何”“脫貧效果如何鞏固”“脫貧人口的生活質量現狀和未來生活向往如何”等為問題導向。同時,《擲地有聲》以較大范圍而具有典型性的個案實例,佐證著國家扶貧政策給貧困家庭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真切、具體而深刻的改變。
這是一部有著強烈人民史觀的作品。《擲地有聲》并沒有停留于對脫貧事實的外在平面化陳述,也不只是注重對脫貧典型的社會學式量化調研,而是在兼顧客觀和量化方法以呈現“生活真實”的同時,關注主導這場脫貧行動的具體實施者——廣大的一線扶貧干部。作品賦予了扶貧干部群像以鮮明的人物立體感、時代先鋒感和人格超越感,也詮釋了新時代語境下廣大扶貧干部的黨性本色、公仆意識和擔當精神。
作為一種力圖呈現歷史變革宏大場景的史詩性寫作,《擲地有聲》在堅持深入現場、直面歷史和反映生活的同時,也存在“紀實性”與“文學性”之間的“平衡性偏頗”,以及“史性有余”而“詩性不足”的問題。《擲地有聲》有意識地將文學與田野調查、個案訪談、人物自述、社會分析、數據統計等領域進行跨文體嫁接,這是其紀實性寫作的文類優勢,但由于作品缺乏較為明晰而集中的敘事主線,過多地依賴密集繁復的“紀實案例”,其整體布局呈現出一定的文學組織和藝術匠心的粗糲,從而削弱了紀實性文本所應有的敘事邏輯感與審美代入感。同時,作品將大量脫貧“史實”作為文本的話語組織者,讓創作主體的聲音“隱退”,造成了文學主體與文本世界之間有效距離的缺失,這也制約了作者對脫貧歷史總體性生活多維度的開掘、審視與反思。因此,作為文學類型之一的紀實寫作,始終不能放逐“文學的詩性精神”,它不僅是區別于社會調查或歷史志錄的重要美學資源,也是作家能夠持續穿透現實生活的表象,真正觸摸到中國民眾情感世界、心靈圖景和生活信念等豐富肌理的藝術品格。
(作者:金春平,系山西財經大學新聞與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