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舶來品,歌劇自20世紀傳入我國后,逐漸本土化并生根發芽,從無到有,由有至盛,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文化交流中茁壯成長,枝繁葉茂。近年來,《瑪納斯》《紅軍不怕遠征難》《命運》等一批原創歌劇集中涌現,歌劇創作逐漸趨向于百花齊放、百劇爭春的繁榮盛景。
優秀原創歌劇的傳播視野絕不僅僅局限于國內,而應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成為文化輸出的有力渠道,成為增進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那么,歌劇如何創作才能更好地“走出去”?什么樣的歌劇既能彰顯中國形象又易于海外傳播呢?
以中華優秀文化為精神內核
從《摩訶兜勒》到《秦王破陣樂》,從宮廷燕樂到學堂樂歌,中外音樂交流以秦漢為端緒,在“西學東漸”和“東樂西傳”的過程中不斷加深,賡續綿延,燦爛輝煌。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外音樂交流,不難發現,音樂傳播的精神內核始終是中華優秀文化的輸出和推廣。
音樂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表征,音樂交流的背后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輸出。早在盛唐,我國燕樂和雅樂就漂洋過海,大量流傳到日本、高麗、百濟、新羅等地,成為當地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此同時,盛唐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東鄰各國。如當時傳播較廣的《秦王破陣樂》,這首樂曲是為歌頌秦王李世民擊敗叛將、解唐之危的豐功偉績而作,在樂曲遠播海外的同時,充分展現了其所蘊藏著的文化內核,即君主英勇善戰、國力昌隆富強的盛唐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以中華優秀文化為精神內核,不僅有助于原創歌劇“走出去”,更有益于樹立中國形象。2017年,中央歌劇院在意大利演出了原創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用世界人民所理解和熟知的歌劇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作為第一部“走出去”的紅色題材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再現了長征這一波瀾壯闊的偉大史詩,向世界傳揚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歷盡艱險而至死不渝的堅定信念,以長征精神和紅色基因為核心支撐點,通過歌劇這個易于接受的藝術渠道,推動了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
那么,如何充分發掘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疑是重要的評判標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精華是其主流,糟粕是其支流。對于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妄自尊大,不加選擇地全面吸收;也不能妄自菲薄,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全盤否定;而應固本培元,在揚棄中繼承和發展。
以民間音樂為重要依托
民間音樂是原創歌劇的巨大寶庫,無論是民歌、小調,還是戲曲、曲藝,都可以成為歌劇音樂的素材來源。植根民間土壤,從民間曲調中汲取音樂語言,應成為原創歌劇“走出去”的重要依托。
《茉莉花》《二泉映月》《思鄉曲》《梁祝》《瑪納斯》等成功“走出去”的音樂作品,無一不是從民間曲調中汲取養分。《茉莉花》和《二泉映月》直接運用了民間音樂曲調,《思鄉曲》《梁祝》則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發展。《思鄉曲》是在綏遠民歌《城墻上的跑馬》土壤上開花結果的;而《梁祝》中的很多音樂主題都來自于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近年來原創歌劇“走出去”的典范之作,《瑪納斯》的創演團隊先后5次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采風,以民間音樂為師,充分挖掘和運用民間音樂素材。正式首演前又再次赴新疆,為柯爾克孜族觀眾演出歌劇片段,傾聽他們的觀感并據此再加修改。扎根民間土壤,將民間音樂語言融匯于歌劇之中,這使其一經上演便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廣泛認可,成為“瑪納斯”這一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最精彩的藝術詮釋。
站在民間音樂的肩膀上進行歌劇創作,不僅使《茉莉花》《二泉映月》《思鄉曲》《梁祝》《瑪納斯》等音樂作品更易“走出去”并得到認可,而且也使其可聽性更上一層樓。在向民間學習的基礎上,充分提煉民間音樂素材,并探求其歌劇語言表達,應成為原創歌劇“走出去”的重要依托。
以世界語言作為助推動力
原創歌劇想要“走出去”,僅僅立足中華文化、扎根民間土壤是不夠的,還需要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充分運用那些被人理解和熟知的元素。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國內外廣泛傳播,歷經60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是中國音樂“走出去”進程中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音樂現象。無疑,作為個案,《梁祝》的海外傳播有其時代特殊性,但作品本身那些易于海外傳播的內在因素卻具有普遍性,將舶來元素融匯其間的探索更是值得原創歌劇借鑒和學習。第一,《梁祝》以舶來樂器小提琴為主奏樂器,且運用最典型的雙管編制交響樂隊編配。試想,若是將《梁祝》移植到民族樂器上,主旋律由二胡或琵琶演奏,改為民樂隊編制,如此雖也可行,但當初如果以此面貌向海外傳播,那結果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不會流傳長久。第二,《梁祝》的音樂體裁選用雙主題奏鳴曲式,并將這一曲式結構與故事情節的表達緊密結合。呈示部中陳述優美感人的主部主題和活潑歡快的副部主題,表現梁山伯和祝英臺“草橋結拜”“同窗共讀”“十八相送”的情節;展開部轉折發展,將“抗婚”“樓臺會”“哭墳”等情節表現得淋漓盡致;再現部在“化蝶”的情境中加以升華。當然,除了演奏樂器、曲式結構這些外來元素的借鑒之外,《梁祝》本身旋律的可聽性、民間音樂素材的廣泛運用等也是增進其傳播的關鍵要素。
《梁祝》“走出去”的成功被很多人歸因于“音樂無國界”,其實所謂的“音樂無國界”是在一定條件下才可成立的。回想一下,當我國鋼琴演奏家以精湛的技藝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得到世界認可時,我們會說“音樂無國界”;當國外歌唱家以渾厚的腔體和通透的音色征服我國觀眾時,我們也會感慨“音樂無國界”;但當那些原汁原味的民間號子向國外傳播時,我們就會發現“音樂無國界”的尷尬。究其原因,“無國界”的其實只是唱法、樂器等音樂表現形式,而并非音樂所表現的內容。若要使中國音樂“無國界”,推動原創歌劇“走出去”,那么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歌劇本身需要具備美聲唱法、交響樂隊、西方曲式思維等一系列外來元素,將此作為原創歌劇“走出去”的助推動力。
以動聽旋律為不懈追求
旋律至上是人的聽覺本能,旋律的好聽與否直接決定了歌劇傳播的廣度和持久度。原創歌劇“走出去”,更要“留下來”。想要在海外扎根并產生廣泛影響,動聽的旋律必不可少。
縱觀古今中外的歌劇,很多作品之所以被人熟知,是因為其中有能令人過耳不忘的旋律。很多人是先聽到《今夜無人入睡》的旋律后,才了解《圖蘭朵》,進而產生欣賞整部歌劇的想法。同樣,很多人了解《茶花女》是因為“飲酒歌”這一唱段。而動聽的《哈巴涅拉》《斗牛士之歌》更是使《卡門》家喻戶曉,久演不衰。不僅外國歌劇,中國歌劇也是如此。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衛隊》等,即使是歌劇的門外漢,也都對《北風吹》《紅梅贊》《洪湖水浪打浪》等唱段有所耳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旋律好聽動人,極具歌唱性,這使其能夠在時間的洗禮中流傳下來,在歲月的打磨中愈加光彩。
需要警惕的是,現今很多歌劇陷入了一個怪圈,即為了追求高難度、炫技巧而忽視了旋律的可聽性和歌唱性,導致出現了不少“既難聽,又難唱”的歌劇唱段。有的歌劇一整部聽下來,甚至沒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旋律,更不必說在海外傳唱了。“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中國原創歌劇應在創新中不斷推進“走出去”的進程,立足中華文化,植根民間土壤,吸收舶來元素,譜寫動聽旋律。旋律的可聽性和歌唱性應成為其不懈追求,在創作中懷著“十年磨一劍”的敬畏感,精益求精,用心打磨,方能鑄造精品。
(作者單位:中央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