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陌生人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流行的專業(yè)術語而受到學術界的持續(xù)關注。在中國文化語境下,費孝通最先使用“陌生人的社會”之類的術語,從社會學視角闡發(fā)對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理解和把握。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他說:“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在他看來,匿名性、流動性和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互疏離無疑是這種社會結構的最突出的特征。
不過,目前學術界尚未就什么是陌生人社會達成共識,即人們關于陌生人社會的研究尚缺乏嚴格意義上的理論界定。也就是說,這個概念目前是作為一個不證自明(或無須證明)的學術術語而被使用的,因而就必定包含著某種理論假設的成分。然而,這并不影響人們用它來描述自己對當下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狀況的理解與認同,因為每個人都已經深切地感受到陌生人社會的來臨及其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
追蹤陌生人社會起源的歷史進程,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和市場經濟的逐步推進,無疑是其形成和發(fā)展的最直接的動因。在我國近代化的歷史上,這個動因的表現(xiàn)很不明確甚至難以被普通人把握。不過,在一個宏大的時空視域內看問題,或者類似于走馬觀花或蜻蜓點水式的考察,所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只言片語式的、點滴零碎的經驗資料,無法幫助人們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國社會變革的真實內涵。與其這樣,倒不如立足生活實踐的具體層面,深入我國社會基層的最深處,著眼于鄉(xiāng)土性的變遷和演繹來得更為實在。在這個意義上,費孝通以一個普通中國百姓的身份,深入鄉(xiāng)土中國的最前沿,選擇在江南和西南的廣大農村進行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在此基礎上獲得了大量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然后經過嚴格的邏輯歸納和理論升華,得出了許多具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的結論。在當今大變革的時代,這種社會學的田野調查研究方法更值得人們珍視、仿效,并在研究當代中國社會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持續(xù)推進。
與近乎凝固、封閉而保守的熟人社會相比,陌生人社會無疑是開放的、流動的、包容性極強的,因而是全新的歷史景觀。對于中國百姓而言,它必定是一個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是在自己甜蜜的夢鄉(xiāng)里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全新的社會結構。生活是一所極好的學校,它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和進步的階梯。如今,普通百姓對陌生人社會的切身感受,必定來自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遷,來自他們從伴隨著裊裊炊煙、簡陋古樸的農家小院,喬遷進入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從世代耕耘和收獲中漫步走過的田野小徑,到徘徊在車水馬龍的都市林蔭大道;從溫情似水的農家社區(qū),走進滿眼都是陌生人的繁華喧鬧的大都市。
在不斷對外開放的背景下,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持續(xù)性輸入及其影響的不斷加深,導致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發(fā)生了全新的變革。當然,這其中包含著倫理道德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去開創(chuàng)自己的宏圖偉業(yè),實現(xiàn)孕育已久的遠大理想和抱負;或者離開生養(yǎng)自己的祖國,去異國他鄉(xiāng)務工或求學。不同的部門之間、地區(qū)之間乃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人員交流不斷增多,出國旅游乃至到國外定居已經不再是什么新鮮事。社會的流動性異乎尋常地得到強化。尤其是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導致陌生人持續(xù)不斷地涌入“我們”的生活,與陌生人打交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條件。“我們”完全生活在一個嶄新的陌生人社會里。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也許這一切都來得過于突然,自己還未來得及認真體驗和細細品味,轉瞬間歷史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
陌生人社會的來臨,為當代中國社會展示了全新的生活場景和倫理視野,也導致了許許多多沒有遇到過(或預料到)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新困惑。從經驗層面上我們看到,陌生人社會提出了無窮無盡的新的倫理道德問題,迫切要求人們去思索、去回答。
立足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我們需要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倫理意識形態(tài)指導地位的基礎上,繼續(xù)拓展和深化對陌生人社會的倫理道德思考,構建全新的符合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現(xiàn)代倫理體系,激發(fā)和重塑個體的道德心理狀態(tài),推進社會整體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革,構建和諧幸福的公共生活,建設現(xiàn)代信用社會。
(作者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