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正弘揚法治精神,是否發自內心地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尊嚴,是考察法治題材藝術創作態度是否嚴肅、藝術是否成功的基本面和出發點。電視劇《因法之名》生動而深刻地展示了近年來中國在法治建設中取得的進步,很好地表達了在糾錯自省過程中對人的尊重、對法治精神的弘揚。創作者并沒有被這樣一個難度極大的題材捆住手腳,而是在尊重法治的基礎上,進行了頗具探索性和開創性的藝術創造,是對我國司法實踐發展進步的藝術回應,體現出直擊現實的深度和力度。
通過陳年錯案的發生、發展和糾正來呈現我國司法在理念和實踐上的轉變,來反映我國司法在不斷克服問題中取得的巨大進步,體現了創作者的藝術勇氣和智慧。《因法之名》開篇即是許志逸蒙冤被當作殺妻兇手抓捕審判下獄,一開始就把悲劇展示給觀眾。隨著許志逸母親多年的申訴和司法機關的努力,許志逸蒙冤的細節抽絲剝繭般地一一呈現,直至真兇被抓。近年來,“呼格案”等一批冤假錯案及其糾正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司法系統也在大力倡導尊重和保障人權,恪守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原則,嚴格排除非法證據,健全完善預防和糾正冤假錯案工作機制,防止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保護無辜者不受冤屈。在這樣的背景下,《因法之名》更是緊緊揪住了觀眾的心。
《因法之名》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公檢法和律師這個法律共同體在糾正錯案過程中形成的合力。這在以往的電視劇創作中比較少見。公安方面,老一代有許志逸錯案主辦警官葛大杰、抓捕許志逸過程中犧牲的仇慕,新一代有仇慕之子仇曙光;檢察方面,老一代有因為意外去世的鄒雄,新一代有鄒雄的女兒鄒桐。律師方面,有在許志逸案中隱瞞指紋的警察陳謙和之子陳碩。他們有時有從本部門出發的考量,但最終還是因法之名形成合力,都選擇站在法治一邊,共同彰顯了法治精神。
在敘事結構方面,該片非常講究,全劇把糾正錯案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開篇是許志逸的冤案,但這個冤字最開始還是讓人將信將疑的,隨著許志逸母親17年持續不斷的申訴才一步步揭開真相。劇情更為巧妙的是,許志逸案得到糾正后,他的兒子許子蒙竟然落入幾乎與他完全一樣的案件中。隨著真兇浮出水面,許子蒙終于無罪釋放。這樣一頭一尾、一父一子的兩個案件的設定,帶出來強烈的呼應。在這個敘事鏈條之外,還有一個似乎與許志逸案無關的劉成案。劉成幾十年前被當作強奸犯,幾十年來堅決要為自己討一個說法,那句反反復復從劉成口中說出來的話“真不是我干的”,最開始讓人將信將疑,最后則倍覺震撼。在鄒桐和陳碩的努力下,劉成終于等來盼了一輩子的宣告自己清白的說法。正是在對法律的堅信這一點上,劉成案呼應、強化了許志逸案。另外,復查過程中一次次阻力的精心營造,也對劇情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在人物塑造方面,聚焦情與法的沖突更能打動觀眾。執法者身上情與法的沖突和緊張關系,恰恰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切口和抓手。把情與法的沖突與緊張關系表現得越好,就越有藝術上的張力和表現力。《因法之名》特別善于處理情與法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塑造出豐滿的藝術形象,彰顯了司法進步。這幾組人物在情與法的關系中,因有著人之常情,所以真實可信;同時他們最終又選擇了法律,選擇了站在法律的立場,所以又顯得厚重,人物形象立體而豐富。作為一部開創性的法治題材電視劇,《因法之名》是中國法治進步的珍貴藝術文本,凸顯了我國司法的文明與進步。
(作者:康偉,系中國藝術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