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立足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上海需要從更廣領域、更優范圍來準確把握全球城市營商環境的特定內涵,推動營商環境多維度、立體化的提升。
著力點有所差異
不同能級城市的營商環境,具有不同的表現特點和特征訴求。因此,營商環境改進的著力點和優化面也會有所差異。
一是戰略視角不同。一般城市在打造營商環境的過程中,立足點多是基于“以國家為中心的地點空間”,全球城市則主動置于“以跨國公司為核心的流動空間”。
二是聚焦重點不同。一般城市優化營商環境更多強調城市的規模形態、資本、人才等存量資源的控制能力和水平,全球城市更為關注城市與全球城市網絡的連通能力以及企業、資本、人才的流量水平。
三是吸引主體不同。一般城市通常希望能夠吸引入駐與其產業發展重點具有較高關聯度的企業,全球城市主要吸引各類跨國公司總部和高能級功能性機構。
四是開放程度不同。一般城市通常吸引的是國內其他城市、其他區域的企業,對于國際化環境要求不是很高,全球城市則要在金融、貿易、科技等領域與國際規則實現高度對接,甚至具有參與規則制定的能力。
五是環境能級不同。一般城市在打造營商環境時,側重于對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公共服務等提出要求,全球城市則在各種設施、各種服務、各種要素的需求等級上面臨更高的要求。
聚焦全球化機構特定訴求
全球城市在塑造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要進一步聚焦跨國公司總部、功能性平臺、國際組織等全球化機構的特定訴求。同時,結合國家戰略需要,實施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為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夯實基礎。
通常來看,這些訴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所需要素的高端性和流動性。功能性機構希望能夠在全球城市獲取各種高端資源和要素,并且能夠實現高效自由流通。
第二,全球資源配置的高效連通性。全球城市不僅要為企業發展提供市場腹地和內在需求,而且要在連通國際、國內網絡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第三,運行環境的高效率和透明性。要消除資源要素內外流動的機制性障礙,持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優化政策工具,構建高透明度的政策體系。
第四,人才環境的舒適性和優質性。全球城市更加需要匯聚高端人才、釋放人才潛力、發揮人才潛能。由此,豐沛活躍的文化氛圍、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和高端優質的服務環境不可或缺。
第五,一流營商環境的動態可持續性。全球城市的營商環境應始終處在良性的動態優化過程之中,并通過政府和企業的緊密互動、城市和企業的不斷融合得以持續優化。
案例變規則 盆景成風景
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上海代表國家更高質量地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需要在深化營商環境改革上拿出實際行動,需要進一步拓展思維、拓寬視野。
一方面,要繼續“補好短板”,全面提升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中的表現,繼續在增強企業獲得感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更要“拉長板”,圍繞功能性機構在要素流動便利性、企業運行環境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在制度創新上繼續走在前列,在服務全國、輻射亞太、連通世界中構筑獨特戰略優勢。
“拉長板”,上海是有基礎的。就“一網通辦”而言,在速度、效率提升的基礎上,可考慮圍繞全球功能性機構的特殊要求,在個性化服務、精準化服務上謀突破。就“市場準入”而言,可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新片區的“領頭雁”效應。在深化實施“擴大開放100條”基礎上,跟蹤跨國企業最新動向,再推出一批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開放舉措。特別是,要在跨國企業十分關注、國內又有旺盛需求的教育、醫療等領域進一步提高開放程度,從而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拉長板”,關鍵要讓具體的“案例”“盆景”變成“規則”“風景”。要吸引全球范圍內更多、更高端的企業、資本、人才等主體和要素來到上海,并且能夠留得住、養得大、配置得好。為此,可從資源要素準入前、準入中、準入后全流程出發,緊貼城市實際、細分企業需求,實現系統、精準、創新施策。
準入前這一階段,重心在于開放。企業希望看到城市的市場化、國際化,我們就要“把門開得更大”。準入中這一階段,主要指從注冊到運營的過程,重心在于服務。企業希望看到城市的精準服務,我們就要“把招牌擦得更亮”。準入后這一階段,關鍵在于持續。企業希望獲得公平的市場機會、高效的市場服務和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們就要在“橋頭堡上作文章”,用好國內大市場。這些都應當是上海獨特的“長板”所在。
(作者單位: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