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這一理念可追溯到19世紀自由競爭時期。
企業要不要履行社會責任?對此一向存在不同看法。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商業的社會責任只是增加利潤,額外的要求會損及企業的自由。不過,從20世紀80年代起,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歐美風起云涌,消費者對企業的關注點由單一的產品質量,轉向環境、職業健康和勞動保障等多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這一理念進入我國,新世紀以來更是漸入人心。當前,我國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涌,互聯網企業應運而生。除了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層出不窮,眾多互聯網企業呈現出一個共同特征: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可以看到,目前處于市場頭部的互聯網企業大多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到這一領域。一個典型事例是,2017年,14家企業成立了“陽光誠信聯盟”,旨在營造廉潔、誠信的商業環境,其中多為互聯網公司,美團、騰訊、百度、京東均參與其中。
現實地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石是把企業辦好。通常,企業的商業定位正是其社會價值所在,二者高度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互聯網企業紛紛投身脫貧攻堅戰。比如,在全國832個貧困縣中,美團外賣平臺騎手已覆蓋781個,覆蓋率高達94%;快手發起“家鄉好貨我來賣”,利用直播形式幫助四川、陜西等地貧困戶。互聯網企業積極將自身業務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努力實現共贏。
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普遍重視公司治理,發力內控、風控體系建設。比如,美團要求供應商在與其開展業務合作或提供產品及服務前,簽署反商業賄賂行為承諾,致力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增進社會的誠信與法治意識。對于外賣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一些互聯網企業攜手科研院所加強研究,推動外賣成為一個清潔行業。
眾多互聯網企業為什么樂于承擔社會責任?首先,這是其業務性質決定的。互聯網企業多屬于服務業,不少還是公共平臺,這就意味著它們比傳統制造業更具有人格化交易特征,需要更加重視自身的社會形象。其次,理念指導行動。互聯網企業發展歷史較短,從創始人到員工群體普遍呈年紀輕、理念新的特點,有著更深的社會關懷。再者,隨著全球化日益深入,我國互聯網公司自覺以國際企業的標準要求自己。最近,美團點評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出爐,其具體內容就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對照。
目前,互聯網企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生力軍”,一些優秀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也為社會做出了表率。但也要看到,履行社會責任雖然是企業的自主行為,卻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激勵。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稅收優惠是激勵企業投身社會事業的強有力的手段。我國也逐步出臺了相關措施,比如,公益事業捐贈法便包含了稅收優惠的措施,修正后的企業所得稅法亦對此進一步確認。下一步,有關部門需更多關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進展,出臺更多有力有效的激勵措施,為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