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此為起點,這項承載新時代使命的世紀工程掀開了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嶄新一頁!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與推進,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正式啟動幾乎是同步的。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自此,中國智庫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
回顧“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五年多來,眾多智庫積極投身“一帶一路”研究、主動開展相關活動和國際交流,為研判“一帶一路”建設走勢與重點、推動相關政策出臺與實施、化解“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風險和挑戰(zhàn)、凝聚國際共識、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了獨有貢獻。
要點提示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我國以“一帶一路”為研究主題的智庫類機構已超過300家,已出版“一帶一路”研究圖書400余本。
●5年來,一批聚焦“一帶一路”的智庫對接國家需求,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咨詢研究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應聚焦我國及國際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點穴式解決共建“一帶一路”中的重大問題。
夯基石、樹品牌
以智庫建設助力“一帶一路”
緊扣國家發(fā)展需求,各類智庫積極開展“一帶一路”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智力先行,強化智庫的支撐引領作用”!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以來,國內相關研究機構、高校等積極響應,整合力量,發(fā)揮專業(yè)所長,努力推進以“一帶一路”為研究主題的智庫建設。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中國以“一帶一路”為研究主題的智庫類機構已超過300家。從智庫類別區(qū)分,涵蓋了《意見》中的七類智庫。其中代表性智庫既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等官方智庫,也有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等高校智庫,還有“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全球化智庫等社會智庫。從研究成果看,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智庫已出版“一帶一路”研究圖書400多本。以“一帶一路”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共有超過2.5萬篇文章;而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詞檢索,則有超過5.3萬篇文章。
外國學者也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研究中來。據不完全統(tǒng)計,密切關注“一帶一路”的外國知名智庫有50余家,已發(fā)表100多份專題研究報告。例如,新加坡學者盧沛穎的《“一帶一路”倡議》、德國記者烏韋·赫爾辛的《長征2.0:作為發(fā)展模式的中國新絲綢之路》、美國學者彭泊宇的《“一帶一路”:從創(chuàng)意到現實》等成果頗受關注。在智庫建設方面,2017年11月,由數十名日本學者發(fā)起的“一帶一路”日本研究中心在東京成立,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為最高顧問。
各類智庫關于“一帶一路”的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品牌性智庫成果、高端學術交流平臺與合作機制吸引了國內外智庫廣泛參與,架起了促進溝通、增進理解、凝聚共識的橋梁。
持續(xù)發(fā)力,在服務中央決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發(fā)展壯大“一帶一路”智庫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相關智庫研究從主要聚焦“一帶一路”本身的內涵、背景、外部形勢等基本問題,擴展至“一帶一路”倡議如何與沿線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有效對接,如何有效推動全球治理與新型經濟全球化等前沿領域,越來越注重關于“一帶一路”的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調研。一方面,研究內容不斷深化,“一帶一路”研究的理論框架逐步搭建,并啟動了案例庫建立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智庫產品不斷豐富,不僅提供權威專業(yè)的智庫專報、學術文章、媒體評述,而且持續(xù)在國際場合推出相關研究成果。
以“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為例,作為一家由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yè)家、媒體從業(yè)者等各界人士組成的“一帶一路”網絡型智庫,百人論壇不僅開設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還邀請知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與商務印書館聯(lián)合打造“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院,不斷就自身的機制化建設展開探索。成立以來,百人論壇連續(xù)舉辦了四屆年會,發(fā)布三本“一帶一路”年度報告,組織了多場國內外調研和研討;諸多文章、內參直接服務中央決策。
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全球智庫合作網絡,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fā)表演講時指出,“要發(fā)揮智庫作用,建設好智庫聯(lián)盟和合作網絡”。有專家認為,智庫網絡是基于各個智庫的獨特優(yōu)勢,促進資源優(yōu)化,避免重復研究,推動網絡整體與智庫個體的利益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通過構建“一帶一路”全球智庫合作網絡,深化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智庫交流,有助于及時回應各方關切和疑慮,夯實“一帶一路”民意基礎、社會基礎。
由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起成立的“絲路國際論壇”和“絲路國際智庫網絡”是在國際范圍內構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網絡的較早嘗試,經過數年經營,取得了顯著效果。
2015年4月,由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牽頭,聯(lián)合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等單位成立了“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lián)盟。截至2018年,該聯(lián)盟擁有國內理事單位137家,國際理事單位112家,“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主流智庫基本都參與其中,有效統(tǒng)籌了國內外智庫資源。
2015年10月17日,蘭州大學、復旦大學、俄羅斯烏拉爾國立經濟大學、韓國釜慶大學等8個國家47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高校聯(lián)合發(fā)布《敦煌共識》,決定成立“一帶一路”高校戰(zhàn)略聯(lián)盟。聯(lián)盟旨在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大學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
2017年5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承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智庫交流”平行主題會議,邀集來自40多個國家的智庫負責人、前政要和專家學者約200人深入探討。會議傳遞出中外智庫共同建設“智力絲綢之路”的時代心聲和堅定信心。
對標國際知名智庫,一批品牌智庫、品牌成果漸成風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以其為研究主題的智庫積極對標國際一流智庫,為“一帶一路”由倡議轉化為行動提供了專業(yè)支撐。
中國科學院2013年以來率先打造“人才、平臺、項目”相結合的“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體系,先后啟動實施了“發(fā)展中國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行動計劃,率先牽頭建設“一帶一路”科技組織聯(lián)盟。目前,中科院每年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qū))科技交流規(guī)模超過2萬人次,每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近400場,同國際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主要科教機構簽署200多份院級國際合作協(xié)議和1000多份所一級合作協(xié)議,陸續(xù)啟動9個海外科教聯(lián)合中心建設。
福建、廣東、上海等省市也在“一帶一路”智庫建設方面走在了前列。華僑大學舉辦“一帶一路”研究高級講習班、“一帶一路”與海外華人發(fā)展研修班。2014年,暨南大學成立了“21世紀絲綢之路研究院”,以“僑”為特色,組織了一系列重要活動。上海社科院積極開展“一帶一路”研究,通過創(chuàng)辦絲路信息網、“一帶一路”上海論壇、“一帶一路”研究英文刊物等載體,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從2014年起,共舉辦了多場500人以上規(guī)模的“一帶一路”主題國際會議,編寫了《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貢獻》白皮書和20余部“一帶一路”系列研究書籍和報告,在超過50個國家宣講“一帶一路”,與多國智庫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與對話。
國家信息中心致力于打造以大數據為特色的“一帶一路”智庫品牌。2018年9月,在天津舉辦的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發(fā)布了《“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這是國家信息中心連續(xù)第三年推出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反映“一帶一路”建設進展與成效的綜合性年度報告。
深入研究、咨政建言
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智庫作用功不可沒。回顧已有成績,“一帶一路”智庫研究體現出“四個服務于”的鮮明特征。
發(fā)揮研究專長和特色優(yōu)勢,服務科學決策。服務決策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根本任務。“一帶一路”建設無現成模式可資借鑒,需要智庫發(fā)揮專業(yè)化研究和咨政建言優(yōu)勢,形成全面、前沿、準確的決策咨詢成果。一批聚焦“一帶一路”的智庫主動對接國家需求,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戰(zhàn)略咨詢研究,持續(xù)向有關部門提供各類決策咨詢報告,為中央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撐!都m正“一帶一路”建設的十大錯誤認知》《“一帶一路”英文譯法應盡早明確》等研究成果,對“一帶一路”政策完善產生了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這為智庫下一步研究重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風險,服務于企業(yè)發(fā)揮主體作用。企業(yè)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2015年,中國有106家企業(yè)入圍世界500強,首次破百,2018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yè)達到120家,但很多企業(yè)依然“大而不強”,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契機,可以倒逼企業(yè)改革、帶動企業(yè)創(chuàng)新,加快企業(yè)國際化布局,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從產業(yè)化到品牌化。
近年來,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國家高端智庫,綜合開發(fā)研究院(中國·深圳)幫助中國產業(yè)和企業(yè)在“一帶一路”國家規(guī)劃建設經濟特區(qū),先后參與了埃塞俄比亞、剛果、肯尼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多個經濟特區(qū)、工業(yè)園區(qū)的規(guī)劃建設,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積極同世界分享中國經濟特區(qū)經驗,為“一帶一路”的實施豐富了路徑、打開了思路。
直面疑慮和質疑,講好“一帶一路”故事,服務于國際話語權塑造。“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可,成為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創(chuàng)舉。但同時,也受到諸多質疑。面對誤解或別有用心的曲解,多家智庫致力于加強話語權建設,精準回應、消除誤讀、增加共識。復旦大學黨委書記、“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lián)盟共同理事長焦揚建議,加強話語體系的理論研究和成果轉化,站在國際傳播的高度,把“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理念主張、重大政策舉措轉化為國外受眾聽得懂、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努力擴大“一帶一路”理念價值、政策設計、工作推進、成果收獲等各方面的影響,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傳播好“一帶一路”聲音。
開展智庫外交,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服務于促進國際社會深化認同“一帶一路”。陳文玲、王文、胡必亮、翟崑、王義桅等主動站上國際舞臺發(fā)出中國學者聲音,《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zhàn)》等代表性成果有助于增信釋疑,《絲路瞭望》等“一帶一路”?ㄆ趥鬟f深度思考,諸多研究成果和專著以多語種出版,用國際語言精準傳播“一帶一路”,幫助國際社會充分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
以“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lián)盟為例,通過赴中亞、南亞、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地交流訪問,積極擴展智庫人脈網絡,成為沿線國家各界人士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渠道。聯(lián)盟還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舉辦了一系列國際研討會,組織開展了“一帶一路”主題訪學,開辦了“一帶一路”高級政務研修班、“一帶一路”國際暑期學校,組建了“一帶一路”留學生研究會等,以豐富多彩的形式,發(fā)揮了政策宣介和認知引領作用。
未來展望
直面不足、對標一流、迎難而上
不容回避的是,“一帶一路”智庫研究與建設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影響并制約“一帶一路”建設的實際效果。
第一,“一帶一路”是跨學科研究,覆蓋的研究領域眾多。當前雖然不乏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公共外交活動,但總體看來,現有以“一帶一路”為研究主題的智庫在術業(yè)專攻方面仍呈現博而不精、研而不透的局面!皣槭健薄鞍俣仁健毖芯空枷喈敱戎,重復性強、水平不高、研究成果缺乏說服力和操作性,部分成果陷入“決策者感覺不解渴、企業(yè)家認為沒法用”的尷尬境地。
第二,專家隊伍建設亟待規(guī)范化。因為領域廣、涉及多、應用性強,“一帶一路”研究似乎“門檻”不高,誰都能做,但真正能夠抓住痛點、瞄準現實、做出深度、提供方案的專家嚴重不足。很多專家的成果囿于簡單空洞的政策描述,缺乏深度研究與持續(xù)跟蹤調研。
第三,智庫機構大多來自官方,民間力量不易介入。“一帶一路”研究涉及公共外交,社會智庫體制機制靈活,與國外交往有一定優(yōu)勢。然而,當前我國社會智庫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注冊登記難、職稱評聘難、課題立項難、成果報送難、信息獲取難、決策參與難、輿論認可難、國際交流難、稅費負擔重等實際制約,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的民間力量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fā)揮。
第四,雖然當前中國智庫國際交流日漸頻密,但在研究方面仍然是獨力研究多、合力研究少,已有的交流合作相對淺表化、隨機化,缺乏深度、精準、切實解決問題的合作研究。
只有強健自身,才能更好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為此,以“一帶一路”為研究主題的智庫應以補足上述短板為目標,努力改進、提高水準。為此,特提出兩點建議:
引導智庫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實地調研。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智庫的本職所在,國際社會、政府、企業(yè)的實際需求是“一帶一路”智庫研究需剖析的重點議題。應當引導智庫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實地調研,避免自說自話,更不能足不出戶、閉門造車。要聚焦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升嗅覺敏銳性、學術剖析力,點穴式地解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問題。
推動建立國家級“一帶一路”研究院。“一帶一路”既服務于我國對外開放,又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產品,已經寫入黨章,需要對其進行學理研究、動態(tài)性跟蹤研究,需要有國家級的智庫平臺。建議整合有關研究機構力量,建立國家級“一帶一路”研究院,統(tǒng)籌指導全國“一帶一路”研究工作,制定“一帶一路”研究規(guī)劃,組織實施國家“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同時,也可作為國外對接“一帶一路”的權威智庫平臺,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二軌外交”,展現我國的開放思路、國際化胸襟和學術話語權。
(作者:趙磊,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關系和“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院研究員;蔣正翔,系吉林大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