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nèi)搜索

    “中國當代社會史”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9日15:2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當代社會史》項目在首席專家朱漢國的主持下,正按原定計劃順利進行。2012年6月,已順利通過國家社科基金辦公室組織的第一次中期檢查。

    2012年8月25日,項目組成員在北京召開“中國當代社會史第二次專題研討會”。各子課題組負責人首先匯報了各自的進展情況,總結了開題以來項目進展中的成績與問題。項目組成員向會議提交了10篇論文,并圍繞這些論文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項目首席專家朱漢國根據(jù)業(yè)已開展的工作,對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作了具體的部署。并決定2013年召開第三次專題討論會。

    從2012年8月以來,項目組成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繼續(xù)在各地進行調(diào)研,課題組成員已初步完成了各自的調(diào)研工作。通過調(diào)研,收集了相當數(shù)量的檔案資料和口述資料。

    其二,就收集的資料,各子課題組開始進行整理和專題研究。自2012年以來,項目組成員已完成相關論文22篇,并于2013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第三次專題研討會”。 會議成果經(jīng)遴選,在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特設“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專欄刊載。

    其三,項目組成員根據(jù)所掌握資料,開始撰寫各自負責的研究內(nèi)容。按研究方案,本項目的最終成果為3卷本的《中國當代社會史》,計凡26章200萬字。目前,已完成10章初稿。

    按研究計劃,2014年年底,本項目組將完成全部成果的初稿。在此基礎上,召開第四次“中國當代社會史專題研討會”,重點審讀初稿。力爭用1年時間,修改完善成果,并于2015年年底申請結項。

    本項目主要研究內(nèi)容分為3個子課題,即“中國當代社會構成及演化”、“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發(fā)展”、“中國當代社會生活變遷”。各子課題自立項以來,在課題總負責人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精心指導下,一方面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充實完善各編提綱及各章節(jié)細目,另一方面,課題組成員積極開展資料搜集工作,在擁有堅實史料基礎上認真撰寫研究成果。至今,課題組成員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8篇,出版相關專著1部。 各子課題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之一:中國當代社會構成及演化。該子課題已基本完成了檔案及文獻資料的調(diào)研工作。在此基礎上,已發(fā)表階段性成果8篇論文,并完成了4章初稿。力爭2014年12月完成 “中國當代社會構成及演化”的全部初稿。

    子課題之二: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發(fā)展。該子課題自立項后, 課題組成員除前往國內(nèi)各省市查閱相關檔案并做口述訪談外,還赴國外查閱了相關資料。截止目前,文獻資料已初步搜集完畢,口述訪談亦在有序進行。就寫作進度而言,目前已完成4章的初稿,爭取下半年完成“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發(fā)展”全部初稿撰寫。階段性成果方面,共發(fā)表論文10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

    子課題之三:中國當代社會生活變遷。該子課題涉及內(nèi)容廣泛,資料搜集整理工作難度大。課題組成員注重從第一手資料入手,分別到民政部、北京市、河南、山西、江西、湖北等省市檔案館查閱了相關資料,并查閱了《人民日報》(1949-2012)、《光明日報》(1949-2012)、《新建設》、《新觀察》、《宣教動態(tài)》、《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jīng)濟檔案資料選編?勞動工資和職工保險福利》等9卷、《1953-1957中華人民共和國經(jīng)濟檔案資料選編?勞動工資和職工保險福利》等10卷、《1958-1965中華人民共和國經(jīng)濟檔案資料選編?勞動工資和職工保險福利》等相關資料,積極挖掘第一手資料。此外, 由于本課題的相關內(nèi)容與大眾的日常生活非常緊密,為此,該課題組注重口述史在本課題中的應用,有組織有目的地在北京各城區(qū)、江西萍鄉(xiāng)、河南開封和新鄉(xiāng)等地市做了較多的口述訪談,搜集整理了一定量的口述史料。但從總體上講,在3個子課題中進展稍緩。目前已完成主要采集點的調(diào)研工作。在此基礎上,完成階段性成果4篇論文。其最終成果共10章,現(xiàn)已完成3章初稿。根據(jù)其進度,項目組已增派研究人員,加強該子課題的研究工作,爭取2014年12月,完成該子課題的全部初稿。

    2、調(diào)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自項目立項后,課題組成員相繼在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江西、廣東、陜西、山西等省市查閱相關檔案,同時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社會調(diào)查,開展口述訪談工作。資料主要分為資料集、地方志、報刊、著作、口述訪談資料等內(nèi)容。特別是課題組成員分赴各地搜集了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并通過口述訪談搜集整理了一批口述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理、分類與分析,為課題撰寫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各子課題組正在整理各自收集的資料,編輯相關資料集。

    在學術交流方面,各課題組負責人員經(jīng)常組織研究人員就資料搜集、提綱完善、稿件撰寫等進行交流,成員間互相幫助,有效的促進了各編工作的開展。與此同時,項目組定期舉行所有成員參加的專題研討會以及各子課題負責人員的定期會議,及時匯總整理項目有關情況,就項目進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等進行分析,予以幫助,促進項目順利進行。至今,已舉行3次“中國當代社會史專題學術討論會”。根據(jù)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定,按期完成并遞交了項目工作簡報。

    在項目進行期間,項目組成員也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會議,通過學術交流等,一方面宣傳了項目成果,另一方面也通過吸取與會專家們的建議與意見,促進工作開展。

    如在項目研究之初,《中國社會科學報》在2011年4月7日第15版以《當代社會史見證當代中國變遷》對本項目予以推介。2011年4月朱漢國、左玉河參加了安徽師范大學與當代中國研究所舉辦的“中國當代社會史學科體系建設”研討會,提交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對象及注意問題》、《關注政治因素對當代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論文,并作了重點發(fā)言。2011年10月,王瑞芳、李葳、莊秋菊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河北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新中國社會變遷與當代社會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2年第一次中期檢查以來,2012年6月,朱漢國在吉林大學舉行“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若干問題”學術報告,闡發(fā)關于研究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理論、方法、內(nèi)容等系列問題。李葳參加了在山西大學舉辦的“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9月, 朱漢國參加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史論壇”,發(fā)表“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對象及主要內(nèi)容”演講。2013年8月,朱漢國、左玉河、李葳參加了湖北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主辦的“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王瑞芳于2013年7月中旬、8月中旬、12月中旬,分別參加了當代中國研究所和華中師范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研討會、山西大學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研討會、江西省社科院歷史所主辦的研討會。左玉河于2013年 9月參加在湖北武漢召開的民間組織與近代社會學術研討會;10月中旬在廈門召開的第二屆兩岸三地口述歷史學術研討會。2014年6月,朱漢國、王瑞芳、王愛云、李葳等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舉辦的“中國當代社會史學術論壇”。王瑞芳、王愛云在會上分別發(fā)表了《土改后農(nóng)村社會結構的新變動》、《國外學者視野中的中國當代社會史》論文。朱漢國作為論壇評論專家分別點評了所報告論文,并作了如何研究中國當代社會史的演講。

    3、研究心得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經(jīng)過近3年的研究,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方面:

    (1)在資料方面,由于檔案資料及口述訪談資料的豐富,使得在資料選擇與運用方面需要謹慎處理,同時結合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結合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以合理使用,從而保障研究成果的創(chuàng)新。

    (2)在研究視角方面,由于當代社會史與國家歷史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具體研究時需要從國家、社會兩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因而需要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與運用,以加深研究。

    (3)在研究內(nèi)容方面,由于資料的豐富加之研究方法與視角的進一步擴展,因而在原有提綱及計劃基礎上,研究內(nèi)容有所調(diào)整,主要表現(xiàn)為將有一定程度的擴展,從而更加全面深入的反映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發(fā)展變遷及內(nèi)容。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朱漢國:《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我見》,《史學集刊》2012年第5期。該文就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對象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對象包括三個方面,即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構成、社會建設和社會變遷。在社會史研究中應該注意資料的發(fā)掘和運用、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運用以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地區(qū)差異性與社會史研究的全面性問題。

    2、朱漢國:《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內(nèi)容及關涉問題》,《中國現(xiàn)當代社會文化學術沙龍輯錄》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這是朱漢國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史”論壇上的報告。重點闡述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為何要研究“社會建設”,以及研究當代社會史如何關注政治對生活的影響等問題。

    3、李小尉:《1949年至1956年國家政權與民間慈善組織的關系解析》,《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9期。該文主要探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中民間慈善組織的演變情況,指出這種變革并非單一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立體式、多面的、豐富的發(fā)展過程。國家政權通過對民間慈善組織進行“團結改造”,從而實現(xiàn)“依靠人民力量建設新中國救濟福利事業(yè)”的目標。

    4、李葳、朱漢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工人干部政策的演變及評析》,《鄭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該文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通過多條途徑對工人干部進行培養(yǎng),以解決干部缺額問題。干部政策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提拔、限制提拔和精簡工人干部幾個階段,通過提拔和培養(yǎng)工人干部的工作推動了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5、王愛云:《從城市到農(nóng)村:多維度視閾下的就業(yè)抉擇——試析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城市勞動力向農(nóng)村的轉移》,《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2期。作者指出1949年至1978年間,在我國工業(yè)化進程中持續(xù)存在大量城鎮(zhèn)人口向農(nóng)村轉移、到農(nóng)村就業(yè)的現(xiàn)象。個中緣由,比較復雜。中國共產(chǎn)黨對全民充分就業(yè)的理論認識、我國經(jīng)濟結構和城鎮(zhèn)糧食供應能力對城鎮(zhèn)就業(yè)的限制、加強農(nóng)業(yè)建設和農(nóng)村建設的切實需要等,都促成了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這種就業(yè)探索,適時解決當時城市和農(nóng)村面臨的問題,成為應對危機的一種合理抉擇;但從長遠看, 這種做法所取得的效果與中央的預想大相徑庭,對目前我國繼續(xù)探索從城市到農(nóng)村的就業(yè)道路提供了深刻的經(jīng)驗教訓。

    6、王凜然:《20世紀60年代北京市計劃生育運動述論》,《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1期。作者指出20世紀60年代北京市開展的計劃生育的群眾運動,作為計生工作的第一次實踐,在短期內(nèi)延緩了人口的快速增長。但這一效果并非來自官方總結的宣傳教育,而更多來源于計生產(chǎn)品的大規(guī)模供給。此外,依靠政治運動的方式,并未使人們形成少生、晚婚的自覺,運動的成果亦難以維持。

    7、莊秋菊:《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與北京工人婚姻觀念的變化》,《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第2期。作者指出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后,工礦企業(yè)采用多種方式宣傳婚姻法,推動了工人婚姻的變革。通過貫徹婚姻法運動,北京工人中自由戀愛現(xiàn)象初露端倪、男女平等觀念漸為部分工人接受、工人家屬的依賴思想和吵鬧行為也有明顯改觀。但有些干部和工人阻撓自由戀愛,還有部分工人誤讀婚姻自由、亂搞男女關系。北京工人對新婚姻法從被動了解到主動接受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時期,大致符合社會風俗變遷的基本規(guī)律。

    8、左玉河:《整頓、修繕與管理:建國初期北京城區(qū)房屋問題》,《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該文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市政府在難以騰出大量資金進行大規(guī)模住宅建設的情況下,首先著力于整頓和理順舊有房屋的租賃關系,進而積極調(diào)動房東修繕房屋的積極性,大力修繕舊房危房,合理調(diào)配住房,發(fā)揮已有房屋的使用效率,并通過取締房纖、嚴懲纖手及機關團體退還購租民房等措施,積極解決城市民眾的住房問題,緩解了日益緊張的首都房荒問題。

    9、朱云何、張?zhí)骸都夹g革命與超英趕美——毛澤東所理解的技術革命及其發(fā)動原因》,《史學月刊》2012年第10期。在該文中,作者指出技術革命是毛澤東在1949年后所設計的革命序列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主要是指機器代替手工的重大技術變革。其特別之處在于把工具改良和管理方法的改造也看作技術革命。之所以進行技術革命,除了要使中國迅速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之外,一方面是為了趕上和超過英美"帝國主義",同時也是在與蘇聯(lián)進行"和平競賽",試圖作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領導者。

    10、王瑞芳:《建國初期城市職工住宅環(huán)境改善與工人新村建設》,《史學月刊》2014年第8期。該文重點論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各級政府如何改善職工住宅問題。文章認為,建國初期城市職工住房條件普遍較為惡劣,國家難以短期內(nèi)拿出巨額資金予以根本解決。各地政府首先能做的,是貫徹市政建設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大力改善工人住宅區(qū)的環(huán)境衛(wèi)生。職工生產(chǎn)環(huán)境和住房條件的改善,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上還要依靠國家加強資金投入,不斷建造新住宅來解決。隨著財政經(jīng)濟的好轉和工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各地政府在財政依然緊張的情況下積極進行職工住宅建設,興建了一批工人新村,極大地改善了工人的住房條件。隨著“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國家大規(guī)模工業(yè)建設的全面展開,職工人數(shù)以更加迅猛的勢頭發(fā)展,工人住宅的修建難以趕上工業(yè)發(fā)展的速度,職工住宅問題面臨嚴峻的形勢,從而決定了職工住房問題的嚴重性和長期性。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字數(shù)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我見

    朱漢國

    論文

    《史學集刊》2012年第5期

    10000

    《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1期“中共黨史論文論點摘編”

    2

    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內(nèi)容及關涉問題

    朱漢國

    論文

    《中國現(xiàn)當代社會文化學術沙龍輯錄》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9000

     

    3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工人干部政策的演變及評析

    李葳、朱漢國

    論文

    《鄭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10000

     

    4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工人干部的培養(yǎng)與提拔

    李葳

    論文

    《北京黨史》2013年第3期

    8000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3期論點摘編

    5

    1950年代北京市單位的勞動競賽

    李葳

    論文

    載《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10000

     

    6

    1949年至1956年國家政權與民間慈善組織的關系解析

    李小尉

    論文

    《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9期

    9400

     

    7

    簡論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的角色、作用與社會影響

    李小尉

    論文

    《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9200

     

    8

    從城市到農(nóng)村:多維度視閾下的就業(yè)抉擇——試析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城市勞動力向農(nóng)村的轉移

    王愛云

    論文

    《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2期

    16000

     

    9

    國外學者對中國當代社會民生建設的研究

    王愛云

    論文

    《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10000

     

    10

    論中共體育工作的政治化——以農(nóng)村群眾體育為中心(1927——1965)

    趙薇、朱漢國

    論文

    《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8000

     

    11

    論新中國成立后街道校外教育的社會作用——以北京為中心(1949——1965)

    趙薇

    論文

    《唐都學刊》2014年第2期

    6000

     

    12

    上世紀50年代農(nóng)村群眾體育活動探析

     

    趙薇

    論文

    《北京黨史》2014年第3期

    5000

     

    13

    20世紀60年代北京市計劃生育運動述論

    王凜然

    論文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1期

    10000

     

    14

    革命與認同:1949年中共對天津的接管

    王凜然

    論文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4年第2期

    11000

     

    15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社團管理特征及其啟示

    王凜然

    論文

    《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

    8000

     

    16

    革命動員與鄉(xiāng)村社會變遷

    張?zhí)?/p>

    論文

    《光明日報》2014年5月7日

    2000

     

    17

    技術革命與超英趕美——毛澤東所理解的技術革命及其發(fā)動原因

    朱云河張?zhí)?/p>

    論文

    《史學月刊》2012年第10期

    8000

     

    18

    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與北京工人婚姻觀念的變化

    莊秋菊

    論文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第2期

    10000

     

    19

    新中國建立初期北京市普及新婚姻法史事考察

    莊秋菊

    論文

    載衛(wèi)崗主編:《北京歷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1000

     

    20

    整頓、修繕與管理:建國初期北京城區(qū)房屋問題

    左玉河

    論文

    《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10000

     

    21

    新中國初期廠礦、企業(yè)中的勞動保險

    張?zhí)鸾?/p>

    論文

    《聊城大學學報》

    2014年第1期

    12000

     

    22

    建國初期城市職工住宅環(huán)境改善與工人新村建設

    王瑞芳

    論文

    《史學月刊》2014年第8期

    100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1313午夜精品理伦片|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国产精品宅男在线观看| 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嫩草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优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99|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亚洲精品尤物yw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