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傲人的教育經歷,華中師范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邢福義憑著堅忍不拔和勤思好問,在語言學界建立起自己的“學術根據地”。回顧50余年的治學生涯,邢福義語重心長地說,中國語言研究只有植根民族土壤,方能枝繁葉茂。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邢福義仍沒有停止攀爬學術高峰的腳步。2011年,由他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華語語法研究”立項,這項研究旨在考察全球范圍內華語的使用情況。邢福義說,身為一名學者,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不斷超越自我;而作為一名教師,他希望能成為學術團隊的“引路人”,幫助年輕一代走得更遠。
研究道路自己走路 走自己的路
談起師承,邢福義略帶詼諧地說,他在學校讀書的時間只有十年,其中小學和初中各三年,專師和大學各兩年。至今,他戶口簿上最高學歷一欄,填的還是大專。“我的學術成長用‘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來概括比較貼切。”邢福義告訴記者。
一次偶然的閱讀,讓邢福義對漢語語法規律產生了濃厚興趣。正是憑借這份興趣,他最終走上了漢語語言學的研究道路。不過,當時年僅21歲的邢福義面臨“先天不足”的窘境,因為無論在專師還是大學求學期間,他都未接受過相關領域的系統教育。
這種“先天不足”并沒有成為邢福義的羈絆,反而促使他養成了向學問家學習的習慣。創刊于1952年的《中國語文》成為邢福義“自己走路”的起點。自1956年參加工作開始,《中國語文》上每發表一篇重要語法論文,邢福義都會仔細閱讀。他不但要求自己讀懂文章所闡述的論點,還要認真揣摩字里行間隱藏的“奧秘”。譬如,作者是怎樣抓到這個題目的?在研究方法上有何長處?久而久之,他練就了捕捉論題的敏銳感,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邢福義看來,學術研究除了要“自己走路”外,更需“走自己的路”,明確個人特長和優勢領域,在建立“學術根據地”上下功夫。經過多年積累,邢福義開始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學說,如“兩個三角”理論、“主觀視點說”、“句管控”等。這些富于創造性的語法思想不僅為他在學界贏得了聲譽,也成為他“走自己的路”的最好注解。
研究理念研究植根于泥土 理論生發于事實
相較于學術成果,邢福義更看重學術追求。“研究植根于漢語泥土,理論生發于漢語事實”是他始終堅守的研究理念。“小句中樞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如果孤立地看漢語的七種語法實體,不管是語素、詞、短語,還是小句、復句、句群和句子語氣,沒有哪一種不可以成為語法研究的重點。然而,通過對漢語語法事實的全面觀測,我發現,在漢語語法機制的形成和運轉中,居于中樞地位的是小句。它能夠控制和約束其他所有語法實體,起到‘聯絡中心’和‘運轉軸心’的作用。”邢福義說:“這個理論提出之后,曾有學者認為,無論是從研究方法還是從語法體系的本質來講,它是一個按照漢語的面貌建立起來的語法理論。這種評價讓我很欣慰。”
在邢福義看來,真正適合我國語言文字的理論,最終只能產生于我國語言文字事實的“沃土”之上。國外理論的引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經過演繹轉化,在我國的漢語事實中“定根發芽”,最終形成適合于中國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他十分期待,有朝一日,中國語言學研究能夠形成“中國學派”,以鮮明的民族性,為國際學界慷慨奉上“中國特色”的思想精髓。
治學原則畢生倡導“樸學精神”
1993年,在慶祝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之際,邢福義專門寫了一篇題為《治學之道 學風先導》的文章,借此表達他對呂先生“務實”學風的敬佩。“樸學精神”也成為他畢生的治學原則。
邢福義說,“樸學精神”就是要質樸、實在,講實據、求實證。他經常把“看得懂、信得過、用的上”的“文章九字訣”掛在嘴邊。他向記者解釋說,寫文章首先要讓別人看得懂,然后要讓別人相信結論的可靠性,最后還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具體到撰寫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文章,一定要講求實據,通俗易懂,并考慮國內語法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以及計算機信息處理等實踐應用。邢福義特別提到,面對當前語言學的跨學科發展趨勢,在運用新的理論方法和科技手段時,一定要反復論證,據實思辨,不能醉心摩登,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