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為了解農村家庭經濟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段塔麗帶領她的研究團隊,走入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區——陜南秦巴山區所屬的商洛地區農戶家庭進行實地調研。
對陜西師范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段塔麗而言,走村入戶、深入基層似乎是家常便飯。因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段塔麗很少談及調研中的苦樂悲歡。在她看來,既然選擇了以學術研究為業,便不能忘記“為誰做學問”的基本宗旨,唯有如此,才會贏得學者的尊嚴、學術的真知與人民的尊重。
立足現實進行社會科學研究
為了解農村家庭經濟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段塔麗帶領她的研究團隊,走入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區——陜南秦巴山區所屬的商洛地區農戶家庭進行實地調研。
在實地調查中,段塔麗發現,在“鄉土”現實面前,那些“屢試不爽”的理論或方法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例如,調研中涉及農戶家庭收入等問題時,農民特別是貧困戶通常較為排斥。當然,這可從隱私角度予以解釋,也可從“面子”角度泛泛而論。然而,段塔麗認為,當前許多農村家庭的男性戶主外出務工,而受訪的留守婦女、兒童、老人對家庭年收入難以說清,因此應從家庭資源配置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要不要繼續詢問?段塔麗的回答是:要,但要重置提問方式。她提出從家庭支出角度倒追收入問題。這種提問方式基于對中國農民消費心理的認識,農村家庭很少有所謂“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消費習慣,其最基本的消費策略是“收支平衡”,因此,一年的支出費用往往能夠近似地反映其一年收入。
關注貧困女性“邊緣化”困境
“中國的貧困人口集中在西部,而西部貧困人口的主體則是婦女。” 十年前,在攻讀歷史學博士期間,段塔麗有關唐代婦女地位的研究成果引發學界關注。如今,她將視線轉向西部地區農村貧困女性,對其生存與發展困境進行了深入探討。
十年前,段塔麗通過研究發現,“中國西部地區農村貧困婦女生存環境的惡化,不能簡單地歸因于作為貧困人口主體的貧困婦女自身愚昧保守,而是長期以來西部貧困地區農村所形成的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與社會等各種復雜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她呼吁在進行扶貧開發時應增強社會性別意識。
幾年前,當學界仍在宏觀層面研究西部農村女性問題時,段塔麗則從家庭微觀層面對其生存與發展問題進行探討。她通過對西部農村“草根”婦女進行研究發現,當女性大量“沉積”于收入偏低的農業生產領域,則易導致其在家庭經濟地位上的劣勢和家庭資源分配上的“邊緣化”趨勢。
五年前,通過對陜南農村151位留守婦女的實地調查,段塔麗呼吁,應積極倡導社會福利進入家庭,充分滿足農村留守婦女多種生活服務需求,幫助她們走出生存與發展困境,這“已成為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年前,通過對貧困山區的調研,段塔麗更加堅定了自己對解決貧困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看法:在當前市場化運行機制下,西部農村女性要走出“邊緣化”困境,“發展經濟是前提,建立社保新機制是保證,提高女性文化素質和能力建設是關鍵,營造兩性和諧發展的家庭生活氛圍是根本,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環境是動力”。(記者 陸航 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