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但他每一次科研方向的選擇,都源自深重的社會責任感。他傾盡20余年心力從事 “慰安婦”問題研究就是為此。
中國“慰安婦”人數最多
1991年以前,蘇智良一直關注上海史,但并不知道上海和“慰安婦”制度之間的關系。當他在日本東京大學訪問時,目睹了韓國“慰安婦”受害幸存者在東京示威游行并要求日本政府給予道歉和賠償的舉動。當時一位日本教授說:“據說戰時日本的第一家慰安所就在上海,是這樣嗎?那幾位韓國老太太就是在中國充當‘慰安婦’的吧?”這幾句話讓他很震驚,也因此下決心做一番調查。其后,他輾轉于東京各大圖書館查找關于中國“慰安婦”的一手資料,最終在戰時文獻中發現了一張注明為“上海楊家宅慰安所,1938年1月建立,日本上海派遣軍東兵站司令部管理”的照片。這張照片的發現讓蘇智良在關于中國“慰安婦”問題的調查上邁出了第一步。
“‘慰安婦’的真相曾長期被遮掩,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才引起關注。”蘇智良告訴記者,二戰時期日軍 “慰安婦”制度究竟有多少受害者,還未有定論。但隨著史料的公開、證言的積累,人們對真相的了解不斷深入。此前由于中國缺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未能提供大量的證據和材料,因而出現了中國幾乎沒有“慰安婦”的錯誤觀念。事實上,中國是日本法西斯“慰安婦”制度的最大實施地,是日軍設立慰安所最多的占領地,中國“慰安婦”人數最多、遭遇慘痛。
1993年,他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尋訪“楊家宅慰安所”。找到這處遺址后,他又開始大范圍查訪。調查越深入,結果越驚人,日軍在上海設立的慰安所散見于當時城市的各個角落。1997年4月,蘇智良決定走出上海、擴大調查范圍。他以南京為第一站,輾轉江南地區各城市,后又赴廣東、福建、云南,再北上到華北、東北地區各省市,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并尋訪到近百位“慰安婦”幸存者。
反人類的“慰安婦”制度
蘇智良在持續而深入的研究中逐漸認識到,“慰安婦”問題絕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日本法西斯無可辯駁的政府犯罪行為。隨著日本修改憲法的非和平主義思潮興起,否認戰爭罪責的國家路線日益明顯,能否正確認識并徹底批判“慰安婦”制度,已成為亞洲甚至世界各國與日本在戰爭責任問題上角力的焦點。蘇智良深知,“慰安婦”的歷史是世界婦女史上空前的、最為慘痛的被奴役記錄。全面調查剖析“慰安婦”問題,對人類文明史而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由于“慰安婦”制度具有隱秘性,加之日本軍隊與政府刻意銷毀,留存的文獻相對較少。因此,在田野調查中,以訪問者口述印證他人口述、以口述印證文獻的方法便顯得極為重要。在獨自調查兩三年后,為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調查和研究,蘇智良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并在各地聘請了60位調查員,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文化程度不一,有教授、律師,也有農民。他們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住過窯洞,遭遇過翻車,就這樣找到一個個幸存者,努力勸說她們接受采訪,為她們錄音、錄像,記錄下她們的苦難經歷。
“慰安婦”幸存者的身心都遭受過慘烈創傷,很多人都不愿意開口談及曾經悲慘的經歷,蘇智良說,“我一般弄清老人受害事實之后,就不再去打擾她,采訪完成后也不再去追問細節。對她們來說,每一次回憶往事就像死亡一樣,非常痛苦。”從2000年起,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開始發起援助“慰安婦”幸存者生活費活動,并一直堅持至今。這些老人由于身心遭受創傷,大多疾病纏身、生活困苦。
讓世界記住這段不堪往事
2000年,蘇智良參與籌建 “慰安婦”問題國際法庭,并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帶領包括7名年逾古稀的“慰安婦”受害幸存者在內的34名中國人,起訴日本政府。2003年11月,他邀請82歲的朝鮮“慰安婦”樸永心老人,重返當年的受害地——南京,確認當年的慰安所,順利完成了跨國聯合調查。多年來,他登上海牙、華盛頓、多倫多、平壤、馬尼拉、舊金山、漢城、大阪的講壇,兩次主持大型的“慰安婦”問題和日本侵略戰爭責任國際研討會,在這一領域發出了有力的“中國聲音”。
“我希望這項工作能有更多年輕學者來參與”,蘇智良表示,未來,他計劃帶領“日本侵華戰爭‘慰安婦’資料的整理與研究”課題組,通過全面地對日本在中國實施“慰安婦”制度的歷史研究,梳理整合中、日、英、韓各種文字的“慰安婦”文字和口述資料,編輯資料集和影像資料,以文獻與口述材料互證的方式描述這一被日本政府幾十年來刻意隱瞞的性奴隸制度的歷史進程,揭露這一戰爭犯罪的實質,考察戰后國際社會和日本政府對“慰安婦”問題的態度演變,受害者的人權訴求歷程,以及探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路徑可能。
今年2月,在滬召開的亞洲日軍“慰安婦”問題工作會議上,以蘇智良為代表的中國學者與韓國學者共同提出,將聯合把“慰安婦”文獻與調查資料共同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以期搶救史料、反思歷史。為此,蘇智良呼吁中國的檔案館盡快將有關“慰安婦”問題的資料全部公開,這樣才有利于國內研究的深入,以事實說話,改變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
蘇智良告訴記者,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一直在“慰安婦”索賠等訴訟問題以及國際論壇上為受害者代言、伸張正義。雖然到目前為止,對日索賠的案例以失敗居多,然而其意義并不只限于訴訟本身成敗如何,更在于通過訴訟,使日本民眾以及世界人民了解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對日索賠的“法庭戰爭”也將是一場持久戰,但我們不應該輕言放棄。“戰后的教訓告訴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而姑息卻是一種錯誤。”(記者 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