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立項一年多以來,本項目研究計劃總體運行良好。2012年2月,在長春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召開的重大項目開題論證會上,蒞臨會議的5位專家對課題的運行機制、主攻方向、研究的重點問題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此基礎上,本項目各子課題分別對研究計劃又做出了部分調整。我們的總體思路是:以中原地區(qū)與華夏-漢民族密切相關的考古學重要資料為基礎開展核心研究工作,同時配合開展對周邊地區(qū)其他族群,尤其是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與漢民族及其祖先曾經發(fā)生過較大規(guī)模的融合、通婚的那些古代族群進行體質人類學、分子考古學、骨化學以及動植物考古學的調查、研究,為探討漢民族的歷史形成過程提供更多的生物考古學證據。按照上述思路,一年來,我們選擇河南安陽殷墟中小墓出土的人骨和鄭州地區(qū)漢、唐、宋墓出土的人骨標本作為核心的研究資料開展了人種成分分析和古DNA分析,目前人種成分分析已經得出初步結論:殷墟中小墓所代表的商代自由民的人類學類型應屬“古中原類型”,可以代表了中原華夏族的主要遺傳學來源,這種人種類型在鄭州地區(qū)漢代居民中得以延續(xù),自唐代開始出現其他人種成分的混入,宋代則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使得鄭州地區(qū)宋代居民在體質特征上已經明顯有別與“古中原類型”的先民了,而成為現代北方漢族的雛形。古DNA的研究方面,線粒體母系遺傳結構的研究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開展Y染色體父系遺傳結構的實驗工作。周邊地區(qū)其他族群的研究工作也在廣泛展開,重點首先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qū)的兩批重要古人骨資料: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和青海西寧陶家寨漢代墓地出土的人骨。該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收獲,目前還在進行中。骨化學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和動植物考古的研究工作也在有計劃地進行中,目前主要處于資料的收集、實驗分析和數據庫建設階段。
分子考古學子課題研究進展:
1. 取樣:2012年6月,從中原地區(qū)采集仰韶時期,早商時期,漢代等古代人類遺骸共計112個樣本;2012年9月甘青地區(qū)取樣89個;2013年5月北方邊疆地區(qū)東周時期取樣120個;2013年7月東北地區(qū)東周時期取樣79個。
2. 實驗情況:A: 2012年6-9月份中原地區(qū)樣本的初期處理;9月份至今,主要對這些個體進行線粒體DNA的研究,線粒體分析實驗目前順利;性別鑒定情況非常理想,父系研究還在進行當中。B: 甘青地區(qū)樣本保存較好,目前線粒體DNA測試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處于數據統(tǒng)計分析階段,性別鑒定工作完成三分之二,父系研究剛剛起步。
C: 我國北方邊疆地區(qū)及東北地區(qū)東周時期的樣品正處于樣品的前處理及抽提階段,預計在2014年初會有初步分析結論。
體質人類學子課題:
對我國東北及內蒙古地區(qū)先秦兩漢時期的后套木嘠遺址,哈民忙哈遺址、進行了現場鑒定及保護;對中原地區(qū)的薛莊遺址夏至明清時期的人骨標本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對西北地區(qū)甘青地區(qū)先秦時期的磨溝墓地、青海地區(qū)漢代的大嘴子墓地、平安墓地、寧夏平原的常樂漢墓、海子垣漢墓、九龍山東周時期墓葬人骨進行了研究觀測,研究報告在整理之中。
骨化學子課題:
研究重點在北方長城地帶先秦兩漢時期古代居民的飲食結構變化,對內蒙古中南部地區(qū)、寧夏平原地區(qū)漢代居民的食譜分析初步揭示了漢代內蒙古長城地帶,西漢王朝通過實施移民屯墾和屬國等政策,大力推動了河套地區(qū)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生產,改變了河套地區(qū)原有的經濟模式和人們的飲食結構。研究結果為復原漢代北部邊疆的經濟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線索和證據。
動植物考古學子課題:
研究重點在收集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qū)古代動植物標本,建立相關地區(qū)的動植物標本數據庫。
②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 2012年5月14日至19日,首席專家朱泓教授應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古德曼(D.S.Goodman)教授的邀請前往該校進行了友好訪問,并出席了由該校中國研究中心、考古系共同主辦的“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青銅時代與歷史時期的中國與西方在歐亞大陸交流的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朱泓教授以“中國古代居民的類型劃分:體質人類學的視角”為題作了大會特邀報告,引起與會代表和師生們的很大興趣。此外,與會期間,朱泓教授還就吉林大學與悉尼大學之間今后的考古學學術交流、人員互派、合作研究等一系列問題與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古德曼教授、考古系艾莉森?貝茨教授達成一致意見,并與古德曼教授草簽了合作意向書。
2. 2012年5月18日至30日,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考古學系著名法醫(yī)人類學家、生物考古學家Deborah C.Merrett教授來中心訪問。Deborah教授主要從事古病理學、牙齒顯微結構及未成年個體性別年齡的精確鑒定研究。來訪期間,Deborah教授為中心師生作了題為“易洛魁人喪葬習俗—Moatfield遺址人骨研究”的學術報告。Moatfield遺址是加拿大易洛魁人的遺址,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多倫多地區(qū),是最近幾十年第一個得到加拿大原住民允許發(fā)掘的遺址,Deborah教授從考古學與生物考古學相結合的角度,為我們介紹了該遺址生物考古學的綜合研究情況,Deborah教授著重講解了該遺址出土骨骼標本的病理情況,列舉了 頭骨穿孔現象、骨髓炎、上頜竇炎、口腔疾病、疑似結核病、疑似腦膜炎以及多發(fā)性骨髓瘤和篩狀眶病變等現象,印證了法國傳教士所描繪的易洛魁人的生活習慣和 風俗。該遺址古代人骨的生物考古學研究是考古學家和體質人類學家共同合作的結果,是加拿大原住民人骨遺骸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典范。訪問期間,Deborah教授還參觀了中心的人類學實驗室、考古DNA實驗室,對中心師生在教研、科研和國際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贊賞,并探討了未來可能的合作領域。Deborah教授與中心人類學實驗室的師生進行了座談和交流,并利用一批新石器時代的人骨標本進行了牙齒顯微結構的合作研究,對相關理論、技術和方法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講解和演示。西蒙菲莎大學考古學系擁有加拿大一流的法醫(yī)人類學及生物考古學實驗室,是北美考古學研究的重鎮(zhèn),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該系與中心一直保持著長期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Deborah教授的此次訪問將實質性地推動兩校考古學科間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3. 2012年6月7日,在課題的支持和邀請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社科院考古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主任袁靖研究員,來實驗室訪問并做了題為“公元前3500~1500年黃河、長江及西遼河流域的資源、技術和生業(yè)研究”,袁靖研究員著重闡述了近年來采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分別對二里頭、陶寺和良渚等三個中心性遺址出土的動植物遺存、人工遺物及相關遺跡開展綜合研究,同時對其他重要遺址開展相關采樣和研究,把重要資源、農作物、家畜、青銅器、陶制品、石器和玉器等作為主要分析對象,重點考察在 3500BC-1500BC這個時段內,二里頭、陶寺和良渚等三個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遺址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特征,深入研究不同時期和地區(qū)的 技術與生業(yè)發(fā)展狀況,探討技術、生業(yè)和社會組織結構的互動關系,從而認識當時技術和經濟的發(fā)展如何影響社會復雜化的進程,明確技術和生業(yè)在中華文明產生與早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揭示文明形成階段的技術與經濟狀況的系列指標性特征。
在講座尾聲,袁靖研究員與在場的青年教師以及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問答,這場精彩的報告為在場的諸位提供關于科技考古更深的思索,開拓了學術視野,使得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均受益匪淺。
4. 2012年7月11-15日,在課題的支持和組織下,“第三屆全國動物考古學研討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此次研討會由重大項目依托單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動植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辦。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國家博物館、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英國阿伯丁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境內外20余所科研院所與文博機構的67位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或向會議提交了論文。研討會上,與會學者主要就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介紹與探討。一是對近年來在我國各地區(qū)不同時代遺址出土動物遺存的新發(fā)現和研究情況的介紹;二是對家養(yǎng)動物的二次開發(fā)、利用古文獻等手段對動物遺存進行分析等專題研究走向深入;三是DNA研究、同位素分析等自然科學手段在動物考古學領域中的應用日趨加強。此次會議是我國動物考古學領域高水平學術會議,它的成功召開將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5. 2012年7月20-29日,課題組成員崔銀秋教授、魏東博士等4人赴新疆烏魯木齊參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fā)掘的克里雅河北方墓地出土遺骸的后期整理工作。北方墓地所代表的克里雅河流域古代文明,與曾被認為是“孤本”的新疆早期文明代表—羅布泊小河墓地在文化面貌上有很大的一致性,據發(fā)掘者推測,該墓地的年代應為距今4000年—3500年左右。中心對該墓地出土古代人類遺骸的全面科學測試,尤其是古代DNA的測試結果,將會成為揭示埋藏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這一古代文明全貌的另一把鑰匙。
6. 2012年7月25日到8月1日,課題組成員周慧教授,王海晶副教授等5人赴黑龍江省黑河市對鄂倫春族人群進行調研和取樣。鄂倫春人群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人群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漢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貢獻。建國以后大量的鄂倫春人群融入到現代漢族人群中使得純種的鄂倫春人群瀕臨消失。對其進遺傳多樣性分析,對于保護中國少數民族遺傳資源及研究漢族形成進程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7. 2012年8月26日,課題組成員李春香和李紅杰博士赴青海民和縣喇家村對該地區(qū)出土的喇家遺址進行考察。該遺址距今約4000年,被認為是齊家文化的代表之一。該地區(qū)古代人群被認為對中原漢族人群形成具有重要貢獻,同時該遺址的發(fā)掘為我們探討齊家文化的淵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課題組對該墓地出土的古代人類遺骸進行了取樣,DNA的研究結果將為揭示齊家文化人群的遺傳結果及其與中原漢族人群的關系提供重要的線索。
8. 2012年春季至今,課題組成員曾雯博士曾多次赴甘肅磨溝遺址進行取樣,該遺址出土的大量人類遺骸,為我們研究新石器晚期該地區(qū)人群的起源和構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對這批古代人群進行DNA分析,將為研究漢,藏起源等問題提供重要的可對比的數據。
9. 2012年11月27日-29日,課題組研究生參加了全國第十一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會議圍繞地域考古、生物考古、環(huán)境考古以及文物研究與保護四大研究專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共有來自國內(含臺灣) 40余家知名高校和科研單位的100余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心博士研究生曾雯、趙永生、肖曉鳴、周亞威、張 旭、碩士研究生侯侃、寇淑俞、李墨岑同學參加了本次會議并向大會分別提交了《2008年劉家莊北地出土人骨mtDNA研究》、《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研究》、《赤峰上機房營子遺址環(huán)境考古研究》等文章,同時做了大會報告。本次大會共接收論文百余篇,充分展示了近年來我國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動態(tài),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我國科技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和研究方向;在與會代表中,青年骨干,特別是年輕學子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深刻地展示出我國科技考古事業(yè)人才輩出,后繼有人的良好態(tài)勢,這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科技考古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10. 課題組博士研究生曾雯赴美參加美國體質人類學學會第82屆年會,美國體質人類學學會第82屆年會(the 8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于2013年4月9日-13日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Knoxville, TN)召開。作為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國際盛會,本次年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類學及人類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會人數逾千人。會議分為55個session,形式有口頭陳述,墻報展示,小型討論會,主題講習班等。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人類遺傳學、古人類學、靈長類學、非人類靈長類骨骼生物學、人類學教育研究、人類生物學、人類骨骼生物學。
課題組博士研究生曾雯的文章“中國晚商時期王都居民遺傳特征初探”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Hereditary Features of Yinxu Population)被大會接收,并在session 13 “Bioarchaeology: aDNA, Paleodemography, Status and Variation”中以墻報的方式進行了匯報。同時參加了“下一代測序技術在生物考古學研究中的應用”等小組討論會。
11. 課題組成員湯卓煒教授2013年5月13日至2013年5月17日赴美國位于尤金市的俄勒岡大學進行了學術訪問,其間會見了俄勒岡大學亞太地區(qū)研究中心主任Jeffrey E.Hances、副主任Lori O’Hollaren和俄勒岡大學孔子學院執(zhí)行主任Ina Asim,同時商討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相關事宜;訪問期間還參觀了俄勒岡大學人類學學院植物考古實驗室及自然歷史與考古學博物館;于2013年5月17日以“中國東北地區(qū)中西部新石器時代食物生產的方式——以地學考古、動物考古及植物考古為研究途徑”(Neolithic ways of food production in central and western northeast China: Geoarchaeological, zooarchaeological, and archaeobotanical approach)為題,為The Admiral David E. Jeremiah and Mrs. Connie Jeremiah系列講座做了學術演講。整個學術訪問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得到了俄勒岡大學人類學學院Gyoung-Ah Lee教授的精心安排和熱情款待。本次學術訪問由俄勒岡大學亞太地區(qū)研究中心、俄勒岡大學全球中國研究機構、俄勒岡大學人類學學院、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系及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織安排,并得到美國海軍上將 David E. Jeremiah夫婦及俄勒岡大學孔子學院的資助。
12. 在課題的支持下,2013年7月14日—8月1日,首屆“人類骨骼考古學”暑期學校成功在我校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鄭州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大學、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等14所大學的40余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次暑期學校旨在為全國各高校考古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平臺,在此平臺上促進人類骨骼考古學及生物考古學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加強國內外師生在該領域上的交流與合作,并將我國的生物考古學研究事業(yè)不斷向前推進。課題組首席專家朱泓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周慧教授、張全超教授參與組織和策劃并作了專題學術講座。
13. 在課題的支持和組織下,2013年7月15日,生物考古平臺成功聘任了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SFU)考古系教授楊東亞博士為我校“匡亞明講座教授”, 楊東亞博士是世界古代DNA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積極推動者,尤其是在研究古代動、植物DNA方面尤為見長,其學術理念是基于考古學的古代DNA研究,并在古代DNA研究方法論及其在考古學上的適用性方面做出了多項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楊東亞博士對中國的考古學及古代DNA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長期關注中國考古學及古代DNA的研究工作,先后幫助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組建古代DNA實驗室并培養(yǎng)了大量青年學生及青年學者,無私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積極參加相關研究的研討會,為中國的古代DNA研究及考古學研究默默奉獻。此次聘任將大大加強課題生物考古平臺的學術力量及國際影響力。
14. 在課題的支持下,2013 年7 月11日-7月19 日,美國西密歇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Jacqueline T. Eng博士來實驗室進行學術訪問,此次美國學者的來訪,將近年來北美考古學者關于歐亞草原地帶的考古新發(fā)現和成果帶給我們,彌補我們在該領域文獻以及考古材料上的不足,并就相關問題與我們開展合作性研究,促進中俄雙方對歐亞草原地帶考古發(fā)現的共同認識,加深我們對歐亞草原地帶考古學的整合研究。Jacqueline T. Eng的訪問為期9天,以學術講座和實踐教學的多種形式開展,加強與青年學術骨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流與培養(yǎng)。
③代表性成果簡介
1. 李紅杰博士的論文《中國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體遺傳多樣性研究》(2012年)通過對中國北方13個考古遺址—新疆小河墓地、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巴里坤黑溝梁墓地、寧夏彭陽墓地、青海西寧陶家寨墓地、山西絳縣橫北村墓地、河北蔚縣三關墓地、廟子溝遺址、牛河梁遺址、哈拉海溝墓地、大甸子遺址、大山前遺址、井溝子墓地—出土的人類遺骸進行父系分子遺傳學研究,總結出各古代人群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的分布規(guī)律和特點,并結合相關古代、現代人群的分子遺傳學數據,揭示中國北方不同區(qū)域古代人群的父系遺傳多樣性,探討不同時期古代人群遺傳構成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為闡明北方族群起源、流向及人群間融合分化等問題提供分子遺傳學證據。所得結果如下:中國北方古代人群的父系遺傳結構在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東北遼西地區(qū),在土著人群的父系遺傳構成保持連續(xù)性的同時,可以看到有外來的基因成分存在于這一地區(qū)的人群中,這些外來的基因成分可能來自中原及北亞等地區(qū)。并且,在距今3000-2500年左右,外來的基因成分有增加的趨勢。西北地區(qū),不同地域范圍內的各古代人群間父系遺傳構成存在明顯的差別。從本研究5個西北古代人群的Y染色體遺傳數據來看,產生這些差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的父系來源,并且不同人群間基因交流較少,從而使得自身固有遺傳結構得以保持;華北地區(qū),位于古代中原地區(qū)的古代人群的父系遺傳結構與現代漢族最為接近,表明其可能是現代漢族主要的父系基因貢獻者。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還探討了古DNA的研究受樣本保存情況限制的問題。對于固定的研究對象,DNA抽提效率的高低是決定能否獲得目標DNA的關鍵。因此,抽提方法的改進是整個古DNA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年度,通過對不同年代,保存情況各異的三批樣本的平行實驗和三種DNA抽提方法的比較優(yōu)化,目前獲得了一種比較理想的古DNA抽提方法,抽提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該方法在原來的方法上增加一步四度EDTA脫鈣過夜步驟,同時將樣本量從原來的2克減少到200毫克,大大降低了抑制劑的存在。
2. 朱泓教授等發(fā)表的《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族屬問題的生物考古學考察》一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1期)根據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的體質人類學、分子考古學以及穩(wěn)定同位素食譜分析,從生物考古學的視角對喇嘛洞三燕時期居民的族屬問題進行綜合性考察,結果表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族屬很難與鮮卑人直接聯(lián)系起來。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主體或許確實是來自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夫余人,此外還混雜了一部分遼西地區(qū)早期土著居民的后裔以及個別的鮮卑人。
3. 張全超等發(fā)表的《內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人骨的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草原文物,2012年1期)一文利用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印證了七郎山鮮卑人“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的生活飲食習慣,結合七郎山墓葬中出土有羊肢骨及羊肩胛骨,暗示了羊與七郎山鮮卑人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羊肉很可能是當時七郎山鮮卑人喜食的主要肉類品種之一。
4. 原海兵等發(fā)表的《牛河梁紅山文化人群齲齒的統(tǒng)計與分析》(人類學學報,2012年1期)一文,通過對牛河梁遺址出土的31 例紅山文化時期人類牙齒齲病的統(tǒng)計與分析,獲知牛河梁紅山文化人群相對偏低的齲齒率可能暗示出他們的經濟生活方式還處在以采集狩獵為主體的模式中,農耕經濟可能處于較低層次的狀態(tài)。
5. 張全超等發(fā)表的《黑龍江訥河大古堆墓地出土人骨研究》(北方文物,2012年3期)一文,通過對大古堆組青銅時代居民的人骨標本研究,比較了東北地區(qū)特別是嫩江中下游地區(qū)該時段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種學資料平洋組,兩個墓地的考古學文化研究結果與人種鑒定結果基本吻合,大古堆墓地居民與平洋墓地居民在體質特征上較為一致,屬于我國東北地區(qū)“古東北類型”的居民,從目前已經發(fā)表的屬于漢書文化居民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報告來看,“古東北類型”的居民應該是漢書文化居民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6. 張全超等發(fā)表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納林套海漢墓出土人骨的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人類學學報,2012年4期)一文,應用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對內蒙古自治區(qū)納林套海漢代墓葬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納林套海漢代居民日常飲食結構中保持著非常高的動物性食物攝入,植物類食物的攝入中以C4類植物為主。結合考古學及體質人類學的相關研究結果,納林套海漢代居民植物性食物結構以C4類植物和以C4類植物為食的動物為主。盡管漢代河套地區(qū)的糧食種植種類更加豐富,但粟和黍等北方旱作谷物仍然是當地居民日常種植的主要農作物。δ15N值(11.9‰—14.8‰),則表明漢代先民在日常飲食結構中動物性食物攝入具有相當高的比例,西漢政府在河套地區(qū)安置大量前來歸降的匈奴人,并讓他們保持傳統(tǒng)的畜牧狩獵的生產方式,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漢、匈兩族間人群、經濟和文化間的交流以及當地畜牧業(yè)的長足發(fā)展,加之河套地區(qū)漢墓中大量出土陶制的豬圈、鵝舍、鴨池塘等模型,暗示當地的家畜飼養(yǎng)業(yè)也極其發(fā)達,為河套地區(qū)漢代居民提供了豐富的肉食來源,從而造成納林套海漢代居民骨骼中的δ15N值偏高。綜合以上結果我們認為西漢王朝通過實施移民屯墾和屬國等政策,大力推動了河套地區(qū)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生產,改變了河套地區(qū)原有的經濟模式和人們的飲食結構。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復原漢代北部邊疆的經濟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線索和證據。
7. 孫蕾博士的論文《鄭州漢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2013年)一文,以河南省鄭州市滎陽薛村遺址和新鄭多處遺址漢、唐、宋墓葬出土的人骨遺骸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性別組成、年齡結構、身高發(fā)育程度、骨骼病理創(chuàng)傷、人種特征等問題,從多個角度對鄭州地區(qū)漢、唐、宋組居民的骨骼標本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在此基礎上對中原地區(qū)以鄭州漢、唐、宋組居民為代表的漢民族的人種成分構成及其演變等問題進行了推測、歸納和概括。研究表明,鄭州地區(qū)漢唐宋組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齡與先秦時代相比已大大延后,其平均期望壽命也有所延長,但女性在生育年齡的高死亡率也說明了鄭州地區(qū)漢唐宋時代整個社會的經濟環(huán)境和醫(yī)療保健水平仍是比較低下的。鄭州地區(qū)的漢唐宋成年的兩性身高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呈現下降的趨勢,其較低水平的性二形性指數也反映了該地區(qū)的女性在維持基本生活的花費上與男性的差別不大。人種特征的研究表明,鄭州地區(qū)漢唐宋組居民均與現代亞洲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存在較大的一致性,較多地表現出了“古中原類型”居民的特點。與各相關近代對比組比較的結果表明,鄭州漢代組居民中雖然也可能混入了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體貌特征上與現代南方漢族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唐代組居民則開始體現一種混合體質性狀的趨勢,與現代南方漢族出現比較明顯的差異;而宋代組居民的體質特征已基本介于不同體質類型之間,相反地,與現代華北地區(qū)的漢族在體貌特征上似乎更相像。就本文所研究的資料而言,現代北方漢族體質特征最終形成的時間應不早于宋代。民族的融合、群體遺傳基因的改變必然是一個過程,因此,古代人種類型與現代人種類型之間應該存在著反映人種類型漸變的若干中間環(huán)節(jié),對鄭州地區(qū)滎陽薛村遺址和新鄭各遺址漢、唐、宋人骨的種系研究將為探討當今南、北方漢民族體質類型的形成和發(fā)展等問題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古代參考資料。
8. 趙永生博士的論文《甘肅臨潭磨溝墓地人骨研究》(2013年)一文,綜合運用人口學、人種學、測量學、古病理學和營養(yǎng)學等多種科學方法及手段,對磨溝墓地古代居民的骨骼標本進行了綜合性研究。結果表明,磨溝墓地中的齊家文化和寺洼文化居民在體質特征上一脈相承,共同組成了磨溝居民,其從顱骨形態(tài)上看屬于亞洲蒙古人種范疇,與現代亞洲蒙古人種中的東亞類型十分接近。依托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手段并結合考古學上的發(fā)現,作者對磨溝組居民尤其是占主體的齊家文化居民的來源和流向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在“古西北類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承襲甘青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征,對后來的青銅時代文化居民尤其是寺洼文化、四壩文化和辛店文化居民體質特征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且可能向東影響到關中地區(qū)、內蒙古中南部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古代居民的體質特征。在此基礎上,作者認為甘青地區(qū)古代居民對以北方漢族為典型代表的現代華北居民的歷史形成做出了重要的遺傳學貢獻。
9. 陳山博士的專著《喇嘛洞墓地三燕文化居民人骨研究》(科學出版社,2013年),對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北票喇嘛洞墓地的三燕文化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分析的研究報告,分別對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性別、年齡及人口學方面、顱骨非測量性狀方面、顱骨測量性狀方面、種族類型方面、身高方面、古病理學方面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研究,為我們更全面的了解喇嘛洞墓地居民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并結合對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體質方面的認識,討論了其族屬的可能性、社會角色及生活方面的問題。為喇嘛洞墓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人類學的信息。結合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體質特點,探討了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來源,根據已經研究的結果,認為與以往朝陽地區(qū)發(fā)現的慕容鮮卑的體質特征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其族屬可能不是一致的,至于和目前學界認為可能是夫余族的結論在人種地理分布的格局方面不相沖突。夫余族所處的位置,早期應該在吉林地區(qū),晚期可能在四平或者農安地區(qū),這些地方的古代居民應該屬于或者以古東北類型為主,高顱闊面是其典型的特征。但是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面部特點又與古東北類型的面部特征有所區(qū)別。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體質特征的復雜性顯示了其種系來源的多源性。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應該是耕戰(zhàn)結合的一群人,生存環(huán)境較為惡劣。衛(wèi)生醫(yī)療方面較差。在探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飲食結構時候,分析了以往研究的結論,結合考古發(fā)現的證據,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問題。分子遺傳學的結果顯示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來源復雜,這和我們在分析喇嘛洞的組成成分時得出來的多源性同種系的結果是一致的,分子遺傳學和人種學的結果可以相互印證。
④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2年3月課題首席專家朱泓教授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專訪,采訪稿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12第278期,題為《多學科合作研究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李法軍等 |
著作 |
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
30萬 |
|
|
2 |
喇嘛洞墓地三燕文化居民人骨研究 |
陳山 |
著作 |
科學出版社 2013年3月 |
3.5萬 |
|
3 |
鯉魚墩新石器時代居民頭骨的形態(tài)學分析 |
李法軍等 |
論文 |
人類學學報 2013年3期 |
1.5萬 |
|
4 |
全新世中國北方人群第一臼齒齒冠面積和齒尖相對面積的測量分析 |
周亞威等 |
論文 |
人類學學報 2013年3期 |
1.0萬 |
|
5 |
湖北鄖縣青龍泉新石器時代居民牙齒磨耗及健康狀況 |
周蜜等 |
論文 |
人類學學報 2013年3期 |
1.2萬 |
|
6 |
河南滎陽薛村遺址早商人骨種系研究 |
孫蕾等 |
論文 |
華夏考古 2013年1期 |
1.0萬 |
|
7 |
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族屬問題的生物考古學考察 |
朱泓等 |
論文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1期 |
0.8萬 |
|
8 |
山西省岢嵐縣窯子坡遺址戰(zhàn)國至漢代顱骨的人類學研究 |
原海兵等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1輯),科學出版社,2012年6月 |
1.0萬 |
|
9 |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納林套海漢墓出土人骨的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 |
張全超等 |
論文 |
人類學學報 2012年4期 |
0.8萬 |
|
10 |
牛河梁紅山文化人群齲齒的統(tǒng)計與分析 |
原海兵等 |
論文 |
人類學學報 2012年1期 |
0.8萬 |
|
11 |
內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人骨的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 |
張全超等 |
論文 |
草原文物 2012年1期 |
0.6萬 |
|
12 |
平洋、完工墓地古代居民種系問題再認識 |
張旭 |
論文 |
草原文物 2012年1期 |
0.6萬 |
|
13 |
內蒙古察右前旗呼和烏素漢代墓地出土人骨的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 |
張全超等 |
論文 |
草原文物 2012年1期 |
0.8萬 |
|
14 |
黑龍江訥河大古堆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
張全超等 |
論文 |
北方文物 2012年3期 |
0.8萬 |
|
15 |
周亞威等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2輯),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
0.6萬 |
|
|
16 |
甘肅臨潭磨溝墓地古代居民的牙齒磨耗研究 |
趙永生等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2輯),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
0.8萬 |
|
17 |
Genetic Data Suggests that the Jinggouzi Peopl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Donghu,an AncientNomadicGroupofNorthChina |
Haijing Wang |
論文 |
Human Biology, 84(4):365-378. 2012. |
0.8萬 |
|
18 |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的人骨研究 |
王偉 |
碩士學位論文 |
2012年6月 |
15萬 |
|
19 |
鄭州漢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 |
孫蕾 |
博士學位論文 |
2013年6月 |
15萬 |
|
20 |
甘肅臨潭磨溝墓地人骨研究 |
趙永生 |
博士學位論文 |
2013年6月 |
20萬 |
|
21 |
山西榆次大學園區(qū)出土明清時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 |
侯侃 |
碩士學位論文 |
2013年6月 |
6萬 |
|
22 |
甘肅臨潭磨溝墓地人骨的牙齒健康狀況研究 |
趙永生等 |
論文 |
人類學學報,待刊 |
0.8萬 |
|
23 |
2004年殷墟大司空遺址出土人骨mtDNA研究報告 |
曾雯等 |
論文 |
華夏考古,待刊 |
0.8萬 |
|
24 |
遼寧阜蒙縣界力花遺址出土人骨研究 |
張全超等 |
論文 |
考古,待刊 |
0.5萬 |
|
25 |
紗帽山滇文化墓地顱骨的人類學特征 |
曾雯等 |
論文 |
人類學學報,待刊 |
0.8萬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