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共有家園。針對目前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無序、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加大、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高、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等突出問題,我們應立足基本國情,以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注重國土開發的生態文明導向,實施有序有度國土開發,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以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為基礎,堅持國土開發與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鎮建設和農業生產對國土空間需求不斷擴大,城市與農村、生活與生產、農業與建設之間的空間需求矛盾日漸突出,不合理的國土開發強化了各類空間利用之間的不良影響,造成國土空間利用的效率損耗,加劇了國土開發利用的生態化矛盾。國土開發不能逾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而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應當把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基礎條件,根據區域資源環境中的“短板”要素確定人口經濟集聚和產業發展的限制性要求,明確國土空間開發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引導產業和人口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高的區域合理集聚,確保國土開發在保障生態環境安全、資源保障安全、糧食供給安全等前提下進行。
劃定“生存線”、“生態線”,推進“兩線”管控引導。目前,我國農用地保護和生態保護的形勢日趨嚴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保有一定數量的耕地;同樣,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強對具有生態功能土地的保護。但是,農用地后備資源少,生態環境約束大,資源補充能力不足,國土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在這種形勢下,應劃定“生存線”、“生態線”,加強國土開發空間管控,夯實水土資源基礎,構建生態屏障體系,統籌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加強對人口和城鄉發展、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引導,全面提升國土空間開發效率和質量。其中,劃定“生存線”,就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劃定“生態線”,就是嚴格保護國家基礎性生態用地,實行生態紅線控制。
加快土地整治轉型,構建國土綜合整治新格局。目前,我國土地整治正處于轉型發展階段,尚未全面進入主要以提高生活環境品質和農地生產質量為主要目的的景觀生態保護型土地整治階段。為此,需要積極引導土地整治向現代意義的土地整治即景觀生態型土地整治轉變,使土地整治與有關規劃設計朝“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與景觀結合的目標發展。相應地,我國土地整治的范疇、目標、內涵和方式等都需要進行深刻變革:在整治范疇上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轉變;在整治目標上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在整治內涵上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數量管控、質量管理、生態管護”三位一體綜合管理轉變;在整治方式上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等政策的運用轉變。
實施陸海一體化開發,促進陸海統籌發展。我國是海洋大國,但海洋國土開發缺乏統籌,資源環境問題逐步顯現。我國90%以上的海域開發利用活動集中在15米等深線內的近岸海域,工業和城鎮建設圍填海規模增長較快,海岸人工化趨勢明顯,部分圍填海區域利用粗放。當前,70%的沙質海岸侵蝕嚴重,50%以上的灘涂濕地喪失,大部分近海經濟魚類不能形成魚汛,近岸部分海域污染、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為此,應充分認識海洋作為國土擴展空間、便捷通道、資源基地和國防屏障的重要作用,推進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根據陸海空間開發利用的關聯性和海岸帶的整體性,實施陸海統籌發展,從發展定位、空間布局等方面加強統籌協調,構建產業體系聯動發展、基礎設施聯動建設、資源要素聯動配置、生態環境聯動保護的陸海協同發展格局,全面提升國土開發利用水平,增強國土綜合競爭力。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土規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研究”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