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由黃行研究員作為首席專家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注文本及軟件平臺》(批準號:10zd&124)被立為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根據社科基金的相關規定,課題組于2011年1月19日在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一層大會議室舉行了開題論證會,并邀請院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分別有孫宏開(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道布(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公謹(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麥耘(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吳福祥(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大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昌東(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扎洛(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以及中國社科院科研局金朝霞女士等。此外,各項子課題承擔人也參加了本次開題論證會。
本次會議的議題主要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上午舉行,由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江荻研究員主持。黃行研究員首先做了主題發言,主要對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成果以及課題組的人員組成等相關信息做了介紹,并針對課題的重點難點咨詢各位專家的意見。各位專家各抒己見,對課題的相關方面展開熱烈的討論,提出了積極的指導意見。道布研究員認為,該項目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可以為語法學界提供一批熟語料,培養一批新人才,是一個功德無量的項目。麥耘研究員認為,在語言資源的加工方面,民族語言為中國語言學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已經走在了漢語前面。吳福祥研究員認為,該項目代表著語法研究的新范式,但也會遇到不少技術上的困難。此外,中國社科院科研局金朝霞女士就哲學社科基金的相關政策發言,對課題組的執行情況提供指導。經過大家的討論,專家們普遍認為,語法標注文本在國內外語言學界已經成為學術規范并且又有迫切的需求,因此,該項目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推進中國民族語言研究,還有利于搶救、保護我國瀕危語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與社會意義。
第二階段在下午舉行,由黃行研究員主持。江荻研究員首先做了主題發言,主要對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注的三種主要類型(藏面類型、侗臺-苗瑤類型以及阿爾泰類型)進行闡釋,對各子課題的承擔情況以及在各種不同類型語言中的比例問題進行介紹,并且對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注的軟件平臺提出具體的技術要求以及各項技術規定向課題組成員通報。此后,龍從軍助理研究員、楊將領助理研究員、韋學純助理研究員、燕海雄助理研究員以及吳婭麗博士生等分別就各自承擔語言的進展情況向課題組匯報。最后,黃行研究員與江荻研究員分別作了會議總結,就課題組在2011年的計劃進行了安排,并且對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度、研究水平以及相關情況提出具體的要求。
此外,隨著項目的展開,不同類型的語言對于軟件平臺的要求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開發一套適合于中國民族語言語法標注的軟件平臺越加迫切。因此,課題組決定于2011年初再舉行一次軟件培訓會議,對新加入課題組成員進行技術培訓,集中討論大家在標注過程中遇到的新的技術難題。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